風雨時代的鈔票

40多年的風風雨雨,不堪回首,可泣而不可歌也。

話說在揚州我花盡身上帶着的錢,向地攤小販購入了千多張舊鈔票。這些鈔票最早是1910,最遲是1953(共產當道矣)。40多年的風風雨雨,不堪回首,可泣而不可歌也。

回家後我花了一整晚審閱這批舊鈔,覺得有趣或不明所以的地方不少。茲僅選八項以饗讀者:

(一)銀行改名也懶得重印

我找到四張1934年發行的一元鈔票,被一個膠印掩蓋着「中國農工銀行」,而在其下補加「中央銀行」,鈔票兩面的中、英二文皆如此蓋上,四張一樣。

泱泱大國,主要銀行改名也懶得重印,其馬虎溢於票上,可謂奇觀。

(二)橫中切斷再以膠水相連

千多張舊鈔中只有三張差不多是全新的,皆由「美商北京花旗銀行」發行,紙質一流,印刷精美。五元及十元的是1910年,一元那一張是1919年。奇哉怪也的是,三張鈔票都是在橫中切斷,切得整齊,然後用兩張同值的鈔票的上半部以膠水黏成一張。這樣,鈔票上下如倒影,只是號碼上下不同!

因為鈔票極新,而上下以膠水相連又造得天衣無縫,顯然不是出自今天小販之手。我想來想去,一個解釋是發行者不想持鈔者看到原來鈔票的下半部,而鈔票看來是在美國印製,所以一時間趕不及重印。但為什麽1910與1919的皆如此?

(三)「銀毫券」不列明純銀重量

有十多張1930年由廣東省銀行發行的鈔票,印上「銀毫券」之名,且說明「憑券兌換銀毫」。這擺明是以銀為本位,以銀作保障來增加信心。問題是,一個大的銀毫可以變小,而銀的份量下降仍可叫作銀毫。所以銀行若要出術,或與政府串謀欺騙,易如反掌也。

我看這些銀毫券的第一個反應:是騙局!真誠的銀行發銀本位券,怎會不說明純銀的重量?

民國時期1930年中央銀行發行的關金券。(Shutterstock)
民國時期1930年中央銀行發行的關金券。(Shutterstock)

(四)沒有說明「金單位」的「關金」

更大的騙局是那大名鼎鼎的「關金」了。當然由中央銀行發行,我手上有的最早是1930,最後是1948。

關金是以金為本位,一元說明是一個金單位,十元是十個金單位。後來貶值,鈔碼愈來愈高,五萬元就說明是五萬個金單位。沒有說明的,是一個金單位究竟是多少金。更過癮的是,在整張中文的鈔票中,「金單位」(Gold Unit)卻用英語。

這個明顯的騙局,在中國竟然大搖大擺地施行了起碼19年。要是今天任老弟志剛出這一招,香港人不把他殺了才怪!炎黃子孫畢竟是學精了。

(語曾、任二兄:為什麽香港今天的鈔票不印明7.8元兌一美元?雖然要經發鈔銀行去兌換,但這是事實,而金管局沒有意圖行騙。說明了可增加信心,但要改兌換率時則要發行另一種鈔票,比較複雜了。)

(五)清代私營錢莊鈔票

找到20、30年代好幾家私營錢莊(如「陸宜和」、「黃山館德泰昶」之類)發行的鈔票,顯然是清代遺留下來的「冇王管」的自由貨幣制,到了民國就與政府爭食的。海耶克生時極力提倡的自由發鈔制度,在中國早已存在。我想,在太平盛世,如清康熙至乾隆的百多年間,這種自由銀行(錢莊)制應該有很理想的運作。我又想,今天數以千計的中國年青經濟學者,怎可以放過這個絕對是一級的研究題材?

我手頭上有的十多張錢莊鈔票,有些如合約,有些如憑單,有些則像政府發行的鈔票一樣。一張鈔票其實是一張合約——我在30年前就說過了。民國時期的錢莊鈔票,有以一串銅錢為本位的,稱為「一吊」,也有以政府騙人的「大洋」為本位的。政府行騙,一些錢莊也就樂得同流合污,過癮一下。

(六)毛澤東肖像鈔票

找到兩張有毛澤東肖像的鈔票,都是500元的。東北銀行的是1947,長城銀行的是1948,二者皆印上中華民國的年號,此一奇也;鈔票上沒有說明任何保障,此二奇也。想當年,老毛靠打游擊得天下,所以自製的鈔票也「不拘小節」。但當時市場信不信,通用不通用,則有待考究矣。

(七)中國人民銀行發行鈔票

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鈔票,1948及一些1949的用上中華民國的年號,但一些1949的已改用公元年號,此後就淘汰了「中華民國」。

奇怪,1950年至1953年間,人民銀行發行的好些票額很大——五千到五萬元——應該不是人民幣。但舊鈔中有一張1952年的支票,說明是人民幣四萬五千元。那在當時是很大的數目了。

(八)鈔票印上人物肖像

我對鈔票上的「公仔」肖像很有興趣。用人物肖像的目的,顯然是要增加市場對鈔票的信心。一間名為「中國聯合準備銀行」所用的肖像,可能因為當時的政治形勢,都是中國古時的聖賢豪傑。這家銀行起錯了名,意頭大為不妙。準備與儲備不同。銀行要的是儲備(reserve),非準備(preparatory)也。銀行有什麽要「準備」的?準備執笠乎?果然,我所有的多張「中國聯合準備銀行」的鈔票,都是中華民國27年(1938)。眾多聖賢也救它不了!

一張1927年中南銀行發行的鈔票,竟然用慈禧太后的肖像,這銀行若非與慈禧的後人有關,其思維有點問題。

你道在那風風雨雨的40多年中,中國鈔票上誰的肖像出現最多?無與倫比的冠軍,是孫中山。孫某本領平平,但被稱為「國父」。既為國父,就是死後也要付出一點代價。凡是通脹急劇,鈔票貶值如石沉大海的人物肖像,都是孫中山。那搞笑的「關金」,其肖像當然也是孫中山。

可以這樣說吧:凡是大騙局鈔票上有肖像的,皆國父也。天可憐見!

原刊於人文經濟學會微信平台,本社獲授權轉載。

張五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