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預備寫這篇文章時,心中突然想起晚唐詩人羅隱那首詠物喻理詩「蜂」,也借用來改頭換面一番,為我們這次「騎自行車上北京」之旅作楔子: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入眼簾。三千里路北京往,為誰辛苦為誰忙?」
這次我們有12位師生一起由大澳佛教筏可紀念中學騎腳踏車至北京天安門廣場,估計需時35天,騎行接近3000公里,幸得灼見名家文兄不嫌棄,願意為我們開一個專欄,我們就為專欄取個名字叫:「智愛、筏可騎士團北遊記」,希望透過這個專欄,能讓更多讀者了解這次「北遊記」每位團員的心路歷程,進而希望吸引更多莘莘學子或年輕人多做運動,用汗水、意志力來換取更多成功經歷!
用意志力感動學生
可能有人聽聞過「筏可行者」一年一度參加「毅行者」的故事,尤其今年是「行者」成立十周年,今年我們的主題引用了老子在《道德經》裏那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簡單啊!100公里一年,連續十年,足足行了一千公里(當然,若果將所有練習也加起來,便至少行了三、四千公里了),目的只有一個:「用意志力感動學生循好的方向去改變」。
過去十年,「行者精神」着實改變了敝校眾多學生,他們獲獎無數,我們連續三年獲《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年度學生─最佳進步獎(Student Of The Year – Best Improvement);我們考入大學的人數由十年前「零入學」,逐年增加至去年八位,今年十位,約每五名學生,便有一名成功考入大學,若連同申請入讀副學士及高級文憑課程學生,我們有超過七成學生繼續升學。這種求學的決心,得來不易。我們今年已是民政事務局在五年前設立「多元卓越獎學金」以來,連續第四次有學生獲獎。在欖球比賽方面,我們更由十年前寂寂無名至今已經成為屈指可數的「名校」了。學生在過去十年來,突飛猛進、成績斐然!所有獲獎背後只有一個理由:「意志力」!
在一個校內分享場合裏,我問學生:「為什麼我當了校長十年,筏可學生年年獲獎,他們所獲的奬項不是普通的『豬肉獎』,而是全港莘莘學子期盼的『光宗耀祖』大奬?」學生眾口同聲說:「校長真棒」!我回答:「不是!不是校長棒,因為獲獎的不是校長,而是你們!所以,是你們棒!只不過,過去那麼多年無人相信一所Band 3中學的學生可以如此出類拔萃,我只是相信你們每個人都是人才,而我給予大家機會發揮、發展而已。」
「我們的成功,不是我們有幾多本事,而是我們有幾許堅持!」
耐心與學生同行
十年了,我們經歷幾許失敗與挫折,但我們仍然堅持相信:只要我們耐心與學生同行,相信他們的潛能、才能,有一天他們一定青出於藍,比我本人及教他的老師們更加出色。基於以上幾個信念,踏單車上北京之旅便啟動了。
去年,是去年差不多8月時份,我們為着160智商資優生譚日希同學絞盡腦汁,設法希望他能切切實實遵守校規,每天準時回校上課,努力讀書,考入大學。但,無奈沉悶的課程及教學方法,不能「縛着」日希,也不能使他甘心努力「做個好學生」。在閒談間得知他熱愛單車活動,於是我們便決定「捨身同行」,讓日希作是次北京之旅在香港站的隊長,更是我們平日操練時的教練。
我們的初心是相信每一個學生的能力,今次聚焦在日希身上,是相信每個學生都有領導能力,可以帶領社會向前,於是我們用行動去支持學生,與他們同行!在我本人來說,此行最大的敵人是恐懼(因為我從來未試過在公路上踏自行車,技術非常不濟事)、酷熱天氣(我們只有暑假才有30多天不用上課的日子,但酷熱天氣實在折磨人)及體力(我已經60歲了,體力已無復當年勇。去年,心臟做過手術,現今不敢太過造次,強逼自己做能力以外的事,深怕心臓一旦出事,會拖累隊友)。我們希望能一一將這些敵人克服,讓學生再一次體驗意志力的強大威力。更希望這30多天與學生相處,能「耳濡目染」,「潤物無聲」地將他們「循循善誘」!
今次騎士之行會否成功呢?心情很複雜,既是躊躇滿志,又是憂慮萬分!我的體力、心臟支撑得起這項艱鉅任務嗎?體育老師放下家庭、擔起專業指導的重擔會否壓力難當嗎?學生肯貼服合作,跟着「大隊」向前邁進嗎?「筏可騎士」與「智愛騎士團」合作得來嗎?一個個未知因素放在眼前,等待我們去拆解及化解……
記得在八、九年前一次電台訪問中,我曾說過:「零乘以任何數字,答案都是零。但零點1或零點零零….1乘以任何一個數字,都會有答案。意思是:若肯走出第一步,無論步伐如何小,都會有結果。人生都會改變的!
各位同學、各位隊友,讓我們同心踏出第一步,以我們的意志力慢慢地一步一步踏上北京!我們的創舉,必能改變自己、改變身邊的人、改變身處的社會,甚至乎改變國家、改變世界!努力!加油!北京見!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