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通識到通識教育科

從教學專業前綫角度看,通識可學不考,就算要考,只能設及格與不及格,政府更不宜將通識科金裝上陣,放在必修必考位置。

那是九七回歸之後,特區政府雄心壯志,吾土吾民,一切為了香港,也期望不負國家中央所託。董生關心教育,無可置疑,歷史性撥下50億元成立優質教育基金,反映特區政府期待為香港營建優質教育之迫切心情。學校課程與考評、校本條例新措施、學校外評與內評……政策陸續出台。其時頗多爭議之處,其中之一是在新高中文憑試,敢將通識教育科列入必修必考,地位等同中英數三科。

通識科自2009年登上教學舞台,自今已十年。最近教育局的專責小組發表報告,基本不變,必修必考位置乃至課程內容依然屹立,只讓出獨立專題探究部分,任學生選擇是否參與,不參與的成績最多只獲第四級。

愈激的材料散發的批判能力就愈高

既然不變,可從十多年前,政府硬要成立必修必考的通識科起點檢視。當時不少意見認為,通識教育落地,誰都點頭,但內容總是恢宏多元,文理學科兼容,天南地北史地常識與知識要拿捏,舊聞軼事與新聞話題要知一二,人生價值教育是不能迴避,總之涵蓋內容是數之不盡。從教學專業前綫角度看,通識可學不考,就算要考,只能設及格與不及格,政府更不宜將通識科金裝上陣,放在必修必考位置。因為開科就要取士,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乃至教育局如何督導?大家如何跨過三大學習領域、六大單元,通識科其中一個目標,是要培養學生的批判思考能力(critical thinking),更是強師生所難,通識科難設詳細課程,學校可不設教科書,教師尋找教材,只能往新舊媒體去找,24小時工作有限時間,很多時候媒體呈現的資料,就不得不幻化成真材料。間接影響是,學生實學會不足,證據不夠,卻要通過通識的學習,實踐批判能力?於是愈激的材料散發的批判能力就愈高。

通識科檢討,若然十年不變,除上述難題依然停滯不變外,三年的高中課程,有必要設立四個必修必考的重磅科目嗎?不是常常說,要剔除考試指揮棒嗎?其他同樣可培養通識的選修科,為何要被投閒置散?甚至被扼殺發展空間?從批判思考角度看,為了教師和學生,通識科不能十年後全然不變的。

原刊於《星島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何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