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Apr 25 2025 20:52:47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你是否真得患有癌症?

在抗癌戰爭中,他唯一生存的機會是與他的醫生合作。但對付他的新陳代謝,他必須靠自己。癌症是人體的蛋白質新陳代謝出了問題,就如糖尿病是人體的澱粉質新陳代謝出了問題一樣。

癌症患者可以相信他的醫生嗎?

答案只有一個──「需要」。

癌症患者「需要」相信他的醫生,因為:

1、 他需要醫生的專業護理;

2、 在康復過程中,他可能會遇到危機;他需要醫生的專業幫助;

3、 在法律上,他需要醫生的意見和推薦;

4、 在抗癌戰爭中,他需要醫生的合作;

5、 但是,在抗癌戰爭中,他唯一生存的機會是與他的醫生合作。但對付他的新陳代謝,他必須靠自己。(癌症是人體的蛋白質新陳代謝出了問題,就如糖尿病是人體的澱粉質新陳代謝出了問題一樣。醫生只會治療癌症的症狀──腫瘤,而不能治癒癌症的根源──蛋白質新陳代謝!)

6、 患者需要和他的醫生合作,跟隨他的建議。

癌症患者需要一位能與他合作的醫生,而不是一位在他身上運作的醫生。

請參考以下的真實個案。

卡羅爾墨里森醫生(Carol Morrison)

墨里森醫生在賓夕法尼亞大學(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醫學院當了12年副教授。她是內科專家和心臟科專家。在過去10年,她復查數以千計的癌症個案;收集足夠的資料和經驗去推翻醫學界對凱利醫生的偏見──「凱利療法(Kelly therapy)不可能治癒癌症,因為凱利醫生不是醫生,只是一位牙醫。」

墨里森醫生弟弟的不幸

某日,墨里森醫生接到她的弟弟大衛的電話。他說他發現左鎖骨上方的頸部有一粒般大的小瘤。他在新澤西(New Jersey)的醫生知道大衛的未婚妻給他的壓力,便告訴大衛冷靜下來;並建議他先解決自己的家庭問題,然後等6個月後再來檢查。

聽到這個建議,大衛的母親進入歇斯底里(hysteria)狀態;並帶大衛去卡羅爾工作的那間醫院。母親的做法合理,因為大衛的父親和卡羅爾,先後通過活檢確診他們患有肺癌和乳癌。

卡羅爾從她的醫學培訓知道,如果那小瘤是惡性,它必定是從胸部的惡性腫瘤轉移過來的。一如所料,原有的腫瘤的確來自胸部,但身體的正常預防機制把它清除了,而頸部的小瘤也被纖維組織(fibrous tissue)包封起來。醫生的建議和新澤西的醫生一樣——先解缺愛情問題和減壓。卡羅爾還是要大衛做一個電腦掃描。結果證實是陰性。

大家都同意觀察6個月,然後再檢查。大衛的母親就如大多數對醫學「識少少」的人一樣,想扮演醫生的角色。她帶大衛去費城的醫學院;堅持小瘤必須切除和通過活檢去證實是否癌症。

一位非常富有的母親和大衛的那份醫療保險,就如在墨西哥鬥牛場的公牛面前揮舞紅旗一樣。只要她願意癌症確診,「一定買得到」。對於癌症騙子,大衛就正是他們的獵物。

第二意見

是時候尋找第二意見了。如果你是富有,又住在美國東岸,你找的應該是斯隆凱特林紀念館(Memorial Sloan-Kettering,全球最大的癌症中心);如果你是富有,又住在美國西岸,你找的應該是德州休士頓市的安德森癌症中心(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in Houston);如果你是富有,又住在美國中部,你找的應該是明尼蘇達州羅賈斯特市的梅奧醫務所(Mayo Clinic inRochester,Minnesota,世界聞名的醫院)。

紐約醫生們的意見是:「費城醫學院所採用的治療方案和我們採用的完全一樣;也會和我們處理得一樣好。不過,我們發現大衛的鼻竇有一個小小的腫脹。大衛還是回去費城治療好了,因為更近家,而壓力也更少。」

回到費城,大衛的母親強求做活檢;不過她沒有提及大衛患有鼻敏感。手術是災難;大衛的外科醫生弄破一條主動脈,幾乎殺死了大衛。活檢沒有證實生死存亡的情況;但是全方位的放療和化療還是開始了。

第三意見

大衛的母親,通過患者們的流言蜚語,聽到匹茲堡(Pittsburg)的最新療法後說:「我要給大衛最新好最好的療法」。

在匹茲堡,大衛的頭皮被剝去了;顱骨從耳朵到耳朵被鋸開,然後放在一邊。醫生挖到非常接近腦,取了17個活檢樣本,然後把顱骨放回原處,再把頭皮縫起來,蓋住顱骨。17個小時和200000美元後,大衛離開手術室。

大衛同一時期看了5個醫生。每一個都用不同的治療方案;而每一個醫生都不知道、也不關心其他醫生怎樣醫治大衛。雖然手術和治療都做了,但還沒有一個確診。醫生們能告訴他們的是:「可能是癌症,但我們在活檢找不到。」

大衛的母親非常開心,因為她可以和最好的醫生們一起扮演醫生的角色,即使她花了一部分她的財富也是值得的!

墨里森醫生當然大受打擊。她問上帝:「為什麼這種蹂躪與殘忍的體驗必須降臨在大衛的身上。他根本沒有癌症!」

這個事實可以給讀者參考作為教育和瞭解我們的醫療問題。墨里森醫生,在大衛之前,已見過不少這類的故事。

伍志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