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凌與霸權

以美國主導的全球化經貿體系,曾被視為是開明進步且無可爭議。但踏入21世紀,卻有愈來愈多人對其感到恐懼和疑慮,最明顯的是歐洲:失業率居高不下、移民人數太多、恐怖主義猖獗,令選民人心思變。

中美貿易談判到了「臨門一腳」突然破局,美方一直高調指摘是中方在最後階段才反口,不願把承諾寫成法律,並從已達成共識的基礎上倒退,把150多頁的協議文本刪掉一大半。然而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周日(2日)公布《關於中美經貿磋商的中方立場》白皮書,一改過去相對低調的姿態,高調反擊,披露了中方版本的美國「背信棄義」。

《白皮書》把矛頭直指美國,稱美方三次出爾反爾,堅持不合理的高要價、堅持不取消加徵的全部關稅、堅持在協議內寫入涉及中國主權事務的強制要求,令雙方遲遲未能彌合分歧。

《白皮書》公布之後,中美對峙全面升溫,中國高調反擊,也顯示了無意在短期內讓步。貿易戰得到解決暫時看不見任何曙光!

《白皮書》主要內容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美國挑起對華經貿摩擦,損害兩國和全球利益」;第二部分是「美國在中美經貿磋商中出爾反爾、不講誠信」;第三部分是「中國始終堅持平等、互利、誠信的磋商立場」。

中國如何研判美國意圖?

內容沒有什麼新意,論據也耳熟能詳。唯一我覺得奇怪的,是第一部分的第三節,《白皮書》的標題是:「美國貿易霸凌行徑殃及全球。」美國的唯我獨尊、不聽話就制裁甚或出兵攻打,評論界都稱之為美國霸權主義。這次美國打貿易戰,矛頭並非單單指向中國;歐盟、日本、墨西哥、印度等都是受打壓對象。美國四處點火、四出樹敵,其本質正是霸權主義,為何中國卻稱之為「霸凌行徑」?

所調霸凌(bullying),是指一種有意圖的攻擊行為,通常發生在力量不對稱的人或團體之間。香港媒體多譯做「欺凌」,例如校園欺凌、網絡欺凌,多是指以大欺小、以強凌弱,是在群體或社區中間發生的現象。

至於霸權,則是指一個國家憑藉其政治、軍事和經濟的強大優勢,在全世界或個別地區控制他國主權、主導國際事務,或謀求統治地位的政策或意識形態。當前的貿易戰,表面上是關乎貿易不平衡,美國動用的「武器」是關稅而非真槍實彈。然而美國總統特朗普跟中國打貿易戰,背後是要壓制中國在科技領域的發展,向墨西哥加徵關稅是要懲罰對方管制非法移民不力,這都是以政治、軍事和經濟力量主導國際事務,不是霸權主義是什麼?

在對美國關係上,中方一直都採取避其鋒、不挑戰的態度。八九十年代外交政策奉行韜光養晦、絕不當頭,也有隱隱然不與美國爭鋒的意思。大陸媒體在貿易戰用「霸凌主義」、「霸凌措施」去形容美國的作為,記憶中以前是從未用過的,反而稱美國為「霸權主義」卻聽得多。探究中方在用詞上的分別,並非為了咬文嚼字或故弄玄虛,而是要了解中國在當前這場中美貿易戰到底如何研判美國的意圖和目標。

特朗普的所作所為並非單是針對中國。他要令「美國再次強大」的企圖,是要重塑世界貿易秩序,建立一套新的遊戲規則──一套仍然以美國為主導的新規則。踏入2000年開始,西方版的全球化在政治和經濟上已經接近極限。西方世界逐漸興起的政治運動都顯示,它們都在抗拒這股一度席捲世界的大潮流。

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西方媒體認為中國向世界打開了市場,對西方企業是一次機遇;內地評論界則擔心,中國的民族工業勢將不保,西方商品將會長驅直入。後來的發展,證明這些估計完全錯誤。中國的外貿實力因全球化自由貿易而大大擴張;美國對華貿易赤字,則由2000年開始逐步惡化。

當年中國貨大量湧入美國,華府雖然對貿赤不能容忍,但評論界則認為,中國貨價廉物美,對美國消費者是好事,更有助紓緩美國的通脹壓力,令美國可以專注於高增值、高收入的經濟活動(主要是金融業和矽谷的高科技),體現了完美的國際貿易分工!

踏入21世紀 人心思變

2008年金融海嘯,一場全球規模的金融危機爆發。翌年在倫敦召開的G20(20國集團)元首峰會上,各國承諾大幅降低利率、動用包括非常規手段的貨幣政策工具,期望可聯手恢復經濟成長與創造就業機會。經過一番「搶救」,G20成員國沒有出現大蕭條,但已無法恢復昔日的經濟增長。

中國沒有受2008年金融海嘯直接衝擊,但全球需求疲弱,大陸唯有改變依賴出口帶動增長的模式,改為大手投資基建,希望以投資推動增長。而由於中國大搞基建,原材料價格隨之上升,也帶動了許多新興國家和資源出口國受惠。

可以說,2000年開始美國對華貿易不斷累積赤字;到2008年進一步感受到中國成為世界經濟火車頭的「壓力」。與此同時,中國開始全力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在南海建島礁擴大影響力、提出要跟美國建立新型大國關係,儼然有挑戰美元及美國在全球的霸權地位。

以美國主導的全球化經貿體系,曾被視為是開明進步且無可爭議。但踏入21世紀,卻有愈來愈多人對其感到恐懼和疑慮,最明顯的是歐洲:失業率居高不下、移民人數太多、恐怖主義猖獗,令選民人心思變。

全球化的「理論基礎」,是國際大分工,發達國把低增值工作交給貧窮國,轉向高增值生產。但結果出現的是發達國的職位大量流失,基層民眾可以享受到廉價消費品,卻無法在社會階梯中向上爬。特朗普、美國民主黨的桑德斯、英國獨立黨、希臘激進的左翼聯盟、法國的國民陣線,都是看準了人心思變而成功爭取到大批選民支持。他們都認為,是別國令本國陷入困境,而全球化體制是問題的根源,而非解決問題之道。

美國明顯另有盤算 重建國際經貿規則

中美貿易戰開打以來,中國仍然反覆強調全球化的好處,《白皮書》的基本論調亦如是,對於舊有的一套國際經貿體制,中國仍然是忠實支持者。很明顯,美國已經另有盤算,就是在維持美國霸權的前提下,重建另一套國際經貿規則。美國所用的「霸凌行徑」,目的其實是為了延續美國的霸權地位。

中國是否願意接受以美國霸權為主導的世界新體系,還是爭取主動創建另一套新規則,將會決定中美貿易戰勝負的最終結局。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陳景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