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小思老師結緣,始於她的文字。念中學時,遇上《中國學生周報》,沒早一步,也沒遲一步,讀到她寫的《路上談》、《豐子愷漫畫選繹》……為我的人生開拓出另一片風景。及長,從她的作品中,也記取、領悟出更多世道人情。
鮑國鴻老師一直任教於中學,推動閱讀,不遺餘力;而我則從事課程發展工作,致力推動文學教育。我們覺得閱讀能力的培養,與文學素養的提升,不能局限於校園和教科書。
我們早就開始構思,為中學生編選一系列既好看而有意義的散文選集。理想而美好的讀本,除了修辭章法的鍛練,更重要的是滌蕩心靈,可讓讀者從中得到感情的認同,還可以發掘思考的樂趣、加深自我的了解,甚至做一個更好的人。
揉合自我與外界的作品
三年前,我們決定從小思老師的作品入手。
郁達夫在《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導言中提到現代散文的第三個特徴,是「人性,社會性,與大自然的調和。」而「作者處處不忘自我,也處處不忘自然與社會」,也正是小思散文的特點。
柯靈先生在《彤雲箋》序中謂:「小思給我第一印象是雋爽,人如其文,文如其人。」林融先生亦以「清爽親切」,道出其散文特色。至於黃繼持老師,早就拈出東坡居士評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一語,概述其文風貌。
好的作品,除了文字好、見解新、境界深之外,就是性情真。小思老師的作品,親切而有感染力,她從生活出發,直抒胸臆,自然而然,流露出來的,就是她的真性情。
小思老師說過,在報章寫專欄,一周只有一或兩篇,500字至1000字一篇,「我很珍惜這發表的機會。我有話要說,盼望以文字來道出心中所想,有人共鳴、有迴響的事。」
在2005至2014年期間,她曾於明報專欄《一瞥心思》發表了900多篇文章,取材更多、更廣泛,「我要從中選出最想讀者知道、讀者能通過事件多作思考的來寫。我希望告訴別人,我在思考什麼,更重要的是,通過我的筆下,別人會怎樣聯想。」
我們將她在這個專欄所寫的文章逐篇細看,經初選、再選、三選……反覆討論,歷時兩年多,最後,精選了60篇散文。選文大致就內容劃分為五類,包括「人物」、「事理」、「萬物」、「生活態度」、「文化」五個主題。
小思老師精於書寫人物,除了良師的指引教誨、照亮人間的名人事跡,其筆下平凡的小人物更是活靈活現,如〈冒汗青龍〉的紋身大漢,如聞其聲、如見其人,令人眼前一亮;〈風雪同路人〉刻劃團友在危險關頭的守望相助,亦教人動容。
小思老師亦善於借事說理,以〈剩有圖書架未虛〉描出書痴形象,〈廚者修養〉說出「心意,是烹飪最重要材料」;無論是「扶杖看雲」的瀟灑,「痛癢相關」的感悟,還是論及生死的通透……無不情理交融,引發思考。
萬物有情,小思老師引領讀者,走近中大的「合一亭」、「未圓湖」,涉足江南的水鄉;近賞木棉樹、鳳凰木,遠觀嶺上梅;述及「啁啾雨燕」的故事、狗兒「潄玉」的笑容……令人心往神馳,帶來的聯想更多姿。
面對生活,在〈靜觀與自得〉,小思老師強調「靜觀,要用心要用情,不旁騖,細看了,總有得」,還須靜心、留白、慢活……,引導我們反思;復以〈睜開眼睛,看世界〉,道出「打開書本,接觸的是真實生命的思維紀錄」,以〈觀察無力〉指出「歷來講寫作課的人,首要教觀察。這能力,強弱因人而異,但仍可培養而得」。讀來如醍壺灌頂,啟悟良多。
圍繞文化,小思老師談過年、說中秋,以〈故年隨夜盡〉點出「守歲不是迷信」,〈迎癸巳靈蛇〉,藉蛇之特質,帶出生存之道「在於柔與潛」;從懷舊「豬仔籃」,寫到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弘一法師的「華枝春滿,天心月圓」,筆端凝聚感慨;似淡還濃的「鄉情」,無可取代的民間藝技「竹棚」,化為文字,展現眼前。讀者細味箇中深意,自然心領神會。
這本選集,主要面向學生,選文的準則,亦扣緊學生的需要,配合其興趣及水平。我們邀請了五位年輕老師,分別就五個類別的文章,從內容、技巧等方面撰寫讀後感,供讀者參考。
跟考試不一樣,閲讀文學作品,不需要標準答案,讀者可以各取所需,以個人的閱讀方式,去汲取箇中養份,可以自得其樂,也可以藉此提升個人在閲讀和寫作方面的能力。
感謝小思老師的信任,讓我們編選她的作品。
感謝林惠娟、李紹基、陳志堅、游欣妮及鍾靜怡五位老師的義助。
感謝所有為這本文集費心盡力的朋友。
!doctype>新書簡介
書名:指空敲石看飛雲——小思散文集
作者:小思
出版社:匯智出版
出版日期:2019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