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本文為中國證監會前主席蕭鋼在5月11日舉行的中美經濟學家學術交流會上所做的演講。
大家上午好!今天簡單講一下大國貿易衝突問題。從歷史上來看,大國的貿易衝突由來已久,不是一個新鮮的事情。所以,我們應該保持平常心,理性看待當前的中美貿易衝突。
美國對華貿易衝突的深層次原因
眾所周知,用中國的一句成語來說,美國發起對華貿易衝突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真實目的是遏制中國的崛起,而不簡單是貿易失衡問題。
首先,一個國家的國際貿易是否存在逆差,取決於本國的儲蓄與投資。儲蓄小於投資必然出現某種形式的逆差,中國的儲蓄率比較高,而美國的國民儲蓄率很低。解決對華貿易逆差的根本措施在於提高美國的國民儲蓄率。
其次,美國只強調對華貨物貿易逆差而有意回避服務貿易順差。中美的統計口徑差異、全球化背景下價值鏈的分工格局等也會影響中美兩國的貿易平衡狀況。實際上,美國對華經常賬戶逆差明顯小於貨物貿易逆差。
再次,即使中美確實存在貿易逆差,但美國近年的對外貿易逆差,無論是絕對值還是佔GDP的比重,都不是歷史最高,並且總體呈下降趨勢。
最後,中國的綜合國力明顯增強,確實已經對美國全球霸主地位和國際治理格局形成了挑戰,這才是中美貿易衝突的本質。
大國崛起過程中的國際貿易衝突
從世界歷史來看,崛起大國和既存大國之間的衝突往往難以避免。回顧一下近百年來的歷史,英美、美日之間在不同時期有多次交鋒。簡要回顧一下歷史上大國之間的貿易衝突,對於思考如何解決現在的中美貿易衝突是有借鑒的。
一、英美百年纏鬥
第一回合是第二次英美戰爭至美國南北戰爭。
獨立戰爭後,美國的經濟實力增強、國土面積擴大,1812年英國為阻止美國的持續擴張,加強力量阻撓美國的海上貿易。很快由貿易衝突升級為兩國的全面軍事對抗,直至1814年美國獲勝。恰恰是戰時英國對美國的港口封鎖,使得美國的紡織品短缺,才促進了美國紡織業和其他制造業的發展。
戰爭結束以後,英美之間的國際貿易得到了恢復,大量廉價英國工業品湧入美國,當時美國的制造業還處於幼稚階段,尚不具備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所以,1816年美國通過了新的關稅法案,逐步提高關稅,保護本國的幼稚制造業。英國為了維護既存大國的競爭優勢,也通過了一系列的法律,禁止紡織機等先進機器出口,並禁止紡織業的熟練工人外遷美國。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通過設置鼓勵措施,例如改良機器能獲得高額獎金等,不僅學到了歐洲的先進技術和方法,同時還創造了很多新發明。
第二回合是美國南北戰爭至1929年全球金融危機。
南北戰爭爆發以後,為了籌措經費,美國政府又一次全面提高了關稅稅率,1890年頒布了《麥金萊關稅法》,將平均關稅提高到49.5%,這是當時全世界最高的關稅水平。一直到一戰爆發前,美國一直對外採取高關稅,對內推行自由貿易,加速了自己的工業化進程。
一戰以後,英國經濟實力大幅度削弱,美國利用這個時機憑借自己的技術優勢和強大生產能力擴大商品出口。到1929年,美國在世界貿易中的比重已經達到了14%,高於英國13%的水平,成為世界貿易第一大國,經濟中心逐漸向美國轉移。
第三回合是1929年全球金融危機至二戰結束。
為應對大蕭條衝擊和日益強大的美國造成的壓力,一貫推崇自由貿易的英國轉向了貿易保護。1929年,英國和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等英聯邦國家簽署了《渥太華協定》,規定對成員國的商品降低關稅或者免稅,成員國之外實行高稅率。受《渥太華協定》影響,美國羅斯福總統促使國會修訂了當時的《互惠貿易協定法》,該法案授予總統可以和外國進行雙邊關稅轉讓談判的權利,改變了美國關稅不可談判的單邊主義特點,使美國的外貿政策更具有靈活性。到1939年,美國通過雙邊談判,已同22個國家簽訂了互惠貿易協定,成功打破了英國的貿易壁壘。
二戰後,英美兩國的實力繼續此消彼長,美國最終取得了這場長達百年的貿易纏鬥的勝利,並確立了它的全球霸權地位。
二、美日貿易摩擦
簡單回顧一下美國和日本的貿易衝突。
第一回合是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初。
朝鮮戰爭時期,美國向日本採購了大量軍需物資,刺激了日本紡織等工業的發展。戰爭結束以後,日本的紡織品需求銳減,出現大量庫存,所以不得不大幅降價銷往海外。當時在美國市場上曾經出現了「一美元襯衣事件」,引起了美國紡織工業生產廠商的極大不滿,日美貿易摩擦由此開始。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美國要求日本在1957年至1961年間自願限制出口,這是戰後美國第一次逼使日本在外貿方面做出讓步。
第二回合是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末。
20世紀60-70年代,日本進入經濟發展黃金期,出口大幅提升,年均GDP增幅近10%,1968年超越聯邦德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且,日本通過吸收借鑒國外先進技術,實現產業升級,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日本產品逐漸佔領美國市場,從1965年起,美國成為日美貿易中的逆差國。
據史料記載,那個時期美國路上跑的汽車大概每五輛就有三輛是日本生產的。80年代,統計企業並購金額排名前20名的案例大概有17宗是日本企業收購美國企業。日美產業結構相似度提升,使得日美之間的競爭關係加劇、貿易摩擦升級,日本威脅論甚囂塵上。
美國採取了反傾銷措施,並在1974年修訂的美國貿易法中,增加了301條款。日美貿易摩擦的範圍非常廣,頻率也在加快。
第三回合是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
在經歷兩次石油危機後,日本提出「技術立國」的口號,大力發展汽車、機電和信息產業。特別是半導體、集成電路都在趕超美國。日本的經濟崛起對美國霸權地位形成威脅,美國認為日本會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超過蘇聯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對日美間的貿易逆差,美國一直宣稱是日元被人為低估造成的。所以,在美國主導下,1985年美日德英法五國簽訂「廣場協議」,逼使日元大幅度升值。這對日本經濟造成了很大影響,導致很多企業破產。為了緩解國內的困境,日本開始量化寬鬆,不斷下調利率放鬆銀根,同時,日元升值導致大量資金回流日本,造成流動性過剩。資金不斷流入房地產等市場,導致了嚴重的資產泡沫,最後90年代初泡沫破滅,造成日本銀行的不良貸款大量增加,經濟停滯,陷入長期低迷。
中美貿易衝突的應對策略
大國之間的貿易衝突由來已久,當前中美貿易衝突具有長期性、複雜性和艱巨性。
美國在與英國長達百年的貿易纏鬥中,以鬥促和,務實制定貿易政策和產業政策,根據美國產業發展特點和綜合國力水平,在不同時期採取不同的政策,比如,從早期的貿易保護到後期的貿易自由。
前一段時間,日本前首相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提醒中國要警惕美國,汲取和借鑒日本教訓。日本在歷次衝突中,多次妥協退讓,美國則步步緊逼,最後成功遏制了日本。
美國對中國2000億商品加徵關稅(由10%增加到25%),不僅中國反對,實際上美國的產業界也有很多反對的聲音。
比如,5月7號,美國的大豆協會發布公告,敦促美國政府取消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美國的服裝和鞋類協會主席也提出反對意見,認為美國提高關稅只會傷害美國家庭、工人和美國的公司;美國的消費者技術協會主席也發表聲明,反對將關稅提高到25%;美國的零售聯合會協會表示,突然提高關稅也會打擊美國企業,特別是美國的中小企業。
美國諮詢機構「全球貿易夥伴關係」表示,如果對2000億美元商品加徵25%的關稅,聯合原來對500億商品徵收的關稅,使美國一個四口之家每年的成本大概增加767美元。而且會導致美國每年減少93萬個就業崗位。
芝加哥大學和美聯儲的聯合研究,用出口到美國的洗衣機作為案例,來證明提高關稅對消費品的影響。從2018年1月份,美國對進口洗衣機加徵關稅以來,洗衣機的平均價格上漲了12%。消費者每年在洗衣機和烘干機上的支出要增加15億美元,對應到每一台洗衣機要多花86美元,每一台烘干機要多花92美元。
紐約聯儲、哥倫比亞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也有一個聯合研究,研究結果證實,提高關稅至少讓美國消費者每個月損失14億美元。美國農業部經濟局也發表研究成果,貿易戰會使美國2019財年的農業貿易順差降到2007年以來的歷史最低水平。原因就是,預計對華出口會大幅度下降。
簡單回顧英美和美日的貿易歷史可以發現,大國的貿易衝突只是大國發展過程當中的一個插曲。中美貿易衝突也是中國發展進程中的一個插曲,中國的崛起是不可阻擋的。中美關係和則兩利,鬥則兩傷。美國加徵關稅只會傷害雙方,貿易衝突沒有贏家。對中國來說,只有敢戰、能戰,才能止戰。
原刊於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微信平台,本社獲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