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星期天的「閉關」、「放空」、「沉澱」,過一天就不靈了?

「關機」、「閉關」、「放空」、「沉澱」沒有長效,因為都是在「原有的狀態」下,用「被動的方式」,來調整自己。但如果水面上是雜質,沉澱再久,落到杯底的仍是雜質。

星期天,適合放空。

我們活在一個擁擠、卻疏離的時代。擁擠的是每天接收的訊息的「量」。疏離的是這麼大量的訊息,並沒有讓我們感到更充實、親密、或快樂。

面對這種矛盾,很多人選擇在星期天「關機」、「閉關」、「放空」、「沉澱」。當下感覺的確不同,但禮拜一回到正常生活後,一切又恢復原狀。

為什麼會這樣?一家餐廳,讓我搞懂了原因。

全世界最大的海底餐廳「Under」,4月2日在挪威南部海岸小鎮Båly開幕。這家餐廳造價2億5000萬台幣,外型像牛奶盒,建築結構是1600公噸的水泥管,以20度的角度,伸進海平面以下4.8公尺。

用餐區不大,只有12張桌子,容納40人。裝潢簡單。燈光像水族箱,是淡綠色。玻璃窗寬11公尺、高3.7公尺,讓客人欣賞海底生物。

對於老闆和顧客來說,這餐廳都是一次「沉浸」式的體驗。

「沉浸」是比較深刻的方式

「關機」、「閉關」、「放空」、「沉澱」沒有長效,因為都是在「原有的狀態」下,用「被動的方式」,來調整自己。但如果水面上是雜質,沉澱再久,落到杯底的仍是雜質。

「沉澱」,是「乾」的。它並沒有改變我們身、心的溫度、濕度、經度、緯度。

跟「沉澱」相比,「沉浸」是比較深刻的方式。原因是:

第一,「沉浸」必須要「主動」地進入「新的環境」。「Under」餐廳深入海平面以下4.8公尺,視野完全不同。視野不同,行動就跟着不同。視野和行動變了,腦和心才會有根本的改變。「沉澱」很少帶來改變,因為視野和行動還是一樣。「沉澱」像是在家附近的海灘上散步,而「沉浸」則是跑到陌生的海域潛入海底。

第二,「沉浸」不只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投資」。「Under」餐廳的老闆花了2億5000萬台幣,憑空打造一個海底隧道。過程中有各種技術困難,最後還可能血本無歸。但正因為有困難和風險,體驗就更為深刻。相對來說,「沉澱」沒有困難或風險,所以最後常常只是發呆。

第三,「沉浸」是與環境更深的融合,而不是將自己從環境中抽離。「Under」餐廳的建築、食材、人才,都緊扣當地的自然和人文環境,在那個潮汐上興風作浪。相對的,「沉澱」是要把自己從環境中抽離。但在抽離的前提下產生的體悟,回到環境中就破功了。如果「沉澱」的感覺是「孤帆遠影碧山盡」,「沉浸」的感覺則是「海上明月共潮生」。

「沉浸」,是「濕」的。它改變了我們身、心的溫度、濕度、經度、緯度。

「Under」在挪威語中,是英文「Wonder」(令人驚豔的事物)的意思。

人生的wonder,常藏在人、事、物表面以下4.8公尺的地方。表面以上的任何地方,如今都無比擁擠。「沉浸」下去,別有天地。

原刊於王文華Facebook,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王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