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7月1日,大約有50萬人遊行抗議《國家安全(立法條文)條例草案》,即《基本法》第23條,特區政府連忙撤回草案。當時的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在群眾的抗議聲中旋即宣布辭職,因為她試圖推行一項許多人認為會剝奪他們個人自由的法律。
同年,時任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在財政預算案即將公布大幅調高汽車首次登記稅之前,被揭發為節省新車稅,偷步買了一輛「凌志」豪華房車,因而辭職。在上述紛擾的事件發生後不到兩年,連時任特首的董建華也辭職了,許多人認為是北京解除了他的職務。
2003年的大規模示威,是本港歷史上最大的抗議活動之一,展示了民眾力量所能做到的。公眾輿論逼使三名非常不受歡迎的高官離職。近10年後的2012年9月,數萬名示威者包圍政府總部,指摘北京試圖藉國民教育科「洗腦」時,時任行政長官梁振英取消了學校的國教課程計劃,民眾力量再次贏得勝利。
政府愈來愈強硬
然而,這是民眾力量最後一次成功扭轉有爭議的政府政策。2014年9月,也就是政府在公眾壓力下撤回國民教育兩年後,發生了香港其中一宗最重要的政治事件,民主派支持者佔領了港九兩地的主要區域。
後來演變成「雨傘革命」的佔領中環,初期吸引了數萬人,示威者要求「真普選」,而不是北京提出會篩選行政長官候選人的政治框架,但這次警察沒有向民眾壓力屈服,反而發射了催淚彈驅散群眾。
79天的佔領中,特區政府在北京的全力支持下堅定不移。警方最終藉法庭禁制令進行了清場行動。北京沒有一點解釋,只是明確表示其政改框架是唯一能夠提供的方案,這個立場至今未變。
行政會議成員陳智思最近告訴英國廣播公司(BBC),佔領中環的失敗是因為市民不支持,他錯了。大多數香港人支持全面的民主,他們只是對於示威者長期佔領核心商業區的長期和一些佔領者使用暴力策略感到厭倦。
新一枚政治炸彈
香港今天正要設法應對另一枚政治上的重磅炸彈,許多人說比2003年的23條立法更令人恐懼。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的政府提出一項極具爭議性的建議,即香港與包括中國大陸、澳門及台灣等尚未與香港達成逃犯引渡協議的地方,簽訂個案方式的引渡協議。
一名被指控在台灣謀殺其香港女友的香港男子逃離台灣之後,林鄭月娥提出這個「重磅炸彈」的提議。台灣希望引渡該名疑犯回台面對司法裁決,但送他回台需要引渡協議。特區政府以此作為與中國大陸、澳門和其他地方簽訂引渡協議的理據。
之前我已經說過,我不知林鄭是否接到北京的命令,要求引渡協議要包括中國大陸,以免台灣被視為一個獨立的國家,又或者她僅是在猜測北京的意思。無論如何,台灣已明確表示,不會接受任何使其成為中國一部分的協議。
除了台灣的立場外,林鄭提出將大陸納入引渡協議的建議,不僅在本港民主陣營和人權組織中敲響了警鐘,而且在外國和本地商界,甚至一些親政府政黨中也敲響了警鐘。他們都對同樣的事情感到憂心──中國大陸的司法系統是如此受政治控制,公平審判是不可能的。
美國商會、歐盟、美國政府和美國國會中各委員會都警告香港,作為一個值得信賴國際商業中心的形象,可能被推動與大陸簽訂引渡協議而被破壞。香港的反對派一再質疑,儘管特區政府在回歸前後都未能同意,為什麼林鄭突然決定與大陸簽訂引渡協議?兩地的司法制度是如此不同!
周前,數千人遊行抗議與中國大陸簽訂引渡協議。組織者表示有12000人參加,但警方表示只有這個人數的一半。與反對23條立法的50萬人相比;與估計有10萬人反對國民教育相比,以及與大規模的佔領中環相比,就算有12000參加,也是微不足道的。
反對派陣營普遍認為,佔中失敗後,民眾的力量不再有用,這就是為什麼示威活動現在只能吸引這麼少人。然而,即使12000不是很多,它也是最近參與人數最多的示威活動了。這顯示普羅香港人真的不願意與大陸簽訂引渡協議。
如果你再加上香港本地商界、外國商會、歐盟、美國政府及國會,以及本地親建制政黨的關注,顯而易見,林鄭月娥正面臨着真正兩難的境地。她已經取消了一些涉及經濟犯罪的項目,但商界並不因此罷休。林鄭現在必須決定,是為她的自我和北京服務,還是親商政黨、反對派、國際社會和普羅香港人服務?
這是一項艱難的抉擇,我同情林鄭。做香港特首並不容易,其工作是為兩位老闆服務──香港人和北京當局──兩者的利益有時會發生衝突。但涉及與大陸簽訂引渡協議的民眾力量,並不僅在計算街頭示威的人數上,我們的政府也需要聆聽商界和國際社會的聲音,林鄭月娥會聆聽嗎?
原刊於《信報》EJ Insight,本社獲作者授權翻譯刊登。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