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武:除了調整結構 中國沒有別的路可走

談論新聞自由的原因,在於陳志武教授認為中美貿易戰中,很多危機被隱藏在官方的話語之下。中國經濟有其脆弱的一面,但基於內地媒體只許報喜,很多問題被掃在地氈下,不能客觀看待。

香港大學亞洲環球研究所所長陳志武教授近年屢次被問起對中國經濟走勢的看法,他總是娓娓道來,引用理論、數據、實例,深入淺出點出中國面臨的瓶頸。他不斷強調「體制改革」,也因此引起爭議,但也說出了許多人不敢正視的經濟上的缺陷。

中國經濟的問題出在哪裏?今年中國在經濟上將面臨什麼難題?本社專訪陳志武教授,圍繞這兩個核心問題,他坦率地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勿過度樂觀看中美貿易戰

「任何一個經濟體,新聞都要開放,不只是為了法治,對經濟和企業決策來說,新聞媒體的開放尤其重要。」陳教授以此作為開頭,談論時下最熱門的經濟議題──中美貿易戰。

談論新聞自由的原因,在於陳志武教授認為中美貿易戰中,很多危機被隱藏在官方的話語之下。中國經濟有其脆弱的一面,但基於內地媒體只許報喜,很多問題被掃在地氈下,不能客觀看待。長久下來,政府政策官員、社會意見領袖和企業家只能獲得充滿偏見的資訊,這對經濟決策相當危險。

根據陳教授的觀察,民眾普遍小看美國打貿易戰的實力,深信中國的經濟實力強於美國。信心何來?他解釋,不少人以2008年中國政府成功化解金融危機為例,認為此次依舊能在黨的帶領下,順利地在貿易戰中取勝。然而,他提醒,過去的例子不能衡量今日的問題。十年前內地的高速公路、鐵路、房地產等皆有待發展,如今發展空間已透支,加上地方政府和企業負債翻了一番,過去以巨資刺激市場的手段,已不適用於今日。

他舉了一個突顯中國在貿易戰中未必佔優的例子:「其他國家擁有獨立的自救及民間金融組織,因此面對危機時,解救方法多種多樣。相反,中國只能依賴政府的救濟。」從這個角度看,如果中美貿易糾紛持續,美國社會受到的影響有限,相對的,只有獨木橋加上財政狀況惡化的中國,更容易走投無路。

陳教授強調:「要更加平衡、客觀地看待中國經濟的脆弱性。」關於2019年貿易戰的走勢,他判斷,從2018年11月開始,中國應對貿易戰的策略起了180度的轉變。除了不再以關稅反擊美國,還集中投資在特朗普支持者所在的領域,例如農產品、石油和液化氣等。此外,1.2億美元的進口計劃快將落實,目的是希望特朗普在接下來的貿易談判中緩和下來,進而讓貿易戰在今年初告一段落。然而他認為,這並非長久之計。為了迎合民意,特朗普將持續刁難中國,尤其2020年美國大選離得愈近,「中國牌」愈是必打的策略。

國企佔比過高 民企處境不利

陳教授屢次提到體制上的局限,是中國很多經濟問題止步不前的原因。他解釋,「中國國有企業佔比太高,政府愈是以股東及管制者身份操縱金融市場,民營企業的處境愈是不利,這是客觀事實。」

他說,目前國有經濟只能做大,不能做小。國有財產變成黨的執政基礎。在強調政治第一的大環境下,銀行和證券公司都知道幫助國有企業不易犯錯、替民營企業辦事則要承擔風險。內地民營企業在競爭不平等的環境下,企業家漸漸失去安全感。

他預料,「假設民營企業無法增加,帶來的會是2019年失業率上升的問題,低端就業圈尤其會被擠壓得嚴重」。他又解釋,這不止是經濟問題,還是社會挑戰,因為經濟改革的前提是政治改革,而政治改革涉及到的是黨的領導權問題。

如何平衡黨的權威同時突破體制限制?陳教授對「平衡」沒有太多正面回應。他回答,唯一的突破方式是讓更多的國企民營化,以及進行土地制度改革,使其能夠自由交易及被私有。如此,農民才能擁有自己的資本創業,帶動經濟發展。

陳志武教授擔心,中美貿易戰倘持續,中國受到的負面影響會比美國大。
陳志武教授擔心,中美貿易戰倘持續,中國受到的負面影響會比美國大。

「假若政治體制不改,只在技術上作出更新是不夠的,因為新技術能發展的都發展了,剩下的較多是結構性問題,除了調整結構,沒有別的路可走。」陳教授強調。

在陳教授眼中,內地股市並不是一個市場,因為股票價格嚴重脫離基本面。他也強調A股可以關掉。他指出,基本面須與股票價格一致,基本面反映企業實際情況後,再以貨幣為單位按比算出股票價值。「假若股票價格遭到扭曲,以扭曲的股票價格來決定資源配置,經濟必發生錯亂。」 他抨擊這種失真並通過干預股市來配置資源的手段,即便把不該騙的錢騙到手,也難以給投資者滿意的回報。

根據他的觀察,除了英美,能把股市做好的國家少之又少。其根本原因在於種種金融契約中,股市交易契約是較難執行的一個,它須要依靠完善的金融制度運行。股票交易是完全開放的市場,分不分紅與分紅多少皆由發行股票公司決定,沒有硬性規定,因此股票公司須由社會、媒體監督、制約。「在金融制度不完善的社會中,能做的只有推行收益固定以及容易執行的債券交易」他說。

然而,中國人口基數大,一代股民失望了還有下一代。儘管如此,陳教授看到的問題是,民眾把不敢投放在股市的錢存在銀行,但這幾年銀行理財產品受限,加上資金外出的管制力度加大,中國人短期內依舊要面臨有錢但無處投資的問題。

對創新行業態度搖擺不定

談到金融創新,互聯網金融既是必談又備受爭議。其高速發展給政府帶來了憂慮。陳教授分析中國互聯網經濟發展的背景:

「2012年以前除了民生銀行,內地民營金融不可能有合法生存空間,互聯網金融的出現,打開了內地的民營金融的出路。」陳教授給了互聯網金融這樣一個定位,並且認為它解決了以往私人企業之間借貸只能在地下進行的問題。

他回憶,互聯網金融一度是當局致力發展的項目,當時不管是公安局還是檢察院都被告知不可以對P2P進行調查、管制。完全沒有管控之下,接踵而來的是P2P過度發展的問題。2014年,許多P2P公司捲款逃跑,互聯網金融因此受到「嚴打」。

陳教授指出,為了順應投資需求,互聯網金融近年又稍微鬆綁,部分P2P金融機構在遵循條例的前提下獲允許運營。儘管如此,金融科技和互聯網行業的增長能量依舊受到體制的限制。他舉例說:「騰訊新推出的遊戲受到打壓,被排除在近期批准的80個遊戲之外。」

陳教授最後指出一個循環,即假若互聯網經濟遭到限制,創新行業不能自由發展,失業率必將在今年上升。一旦失業人口上升,社會動蕩和恐懼將增加,那時網上的自由又會進一步收緊,新一波的失業問題或會產生。

陳志武簡介

耶魯大學金融經濟學前教授(1999-2017)、香港大學亞洲環球研究所所長、經濟及工商學院馮國經馮國綸基金教授(經濟學)。

研究涵蓋金融學理論、金融社會學、經濟史、新興市場、中國經濟和資本市場等課題。

中文著作包括《財富是怎樣產生的?》(2005)、《媒體、法律與市場》(2005)、《為什麼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2006)、《非理性亢奮》(2008)、《金融的邏輯》(2009)、《24堂財富課》(2009)、《陳志武談中國經濟》(2010)、《沒有中國模式這回事》(2010)、《金融的邏輯2:通往自由之路》(2015)和《陳志武金融通識課》(2018)等。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