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大以學生為本 教育科技與時並進

──從傳統教學到移動學習

將科技融入教育是全球大趨勢,世界各地都在積極推行。在本地高等教育界中,香港公開大學可謂是開發及應用教育科技的先驅。

將科技融入教育是全球大趨勢,世界各地都在積極推行。在本地高等教育界中,香港公開大學(下稱公大)可謂是開發及應用教育科技的先驅。公大早於1989年成立教育科技部,其後於1992年始將教育科技部和出版部合併,成為今日的「教育科技出版部」(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Publishing Unit,下稱ETPU),全力研發創新技術及教材配套,提升教學素質。公大副校長(學術)關清平教授認為,大學從最初以遙距教育為主,到今日拓展全日制面授課程,30年來能順利在不同階段推動一浪接一浪的課程及教學發展,全賴ETPU提供多元化的學習支援。

因應科技發展 開創不同教學模式及技術

公開大學教育科技出版總監曾婉媚博士表示,大學一直與時並進,善用科技為學生提供適切的學習支援。「在公大成立的首十年(1989-1999),學生主要是使用印刷教材,輔以影音和多媒體材料。那時候學生大概兩個星期才回校上一次面授課,因此公大便製作了電視節目《進修天地》(現名為《知識新天地》),配合卡式錄音帶,讓學生在家中亦能有效學習。而普羅大眾亦可透過電視節目,吸收新知識及增進學識。」隨着互動教育光碟興起,大學亦開始製作載有影像的唯讀光碟,以更互動及富有趣味的方式幫助學生學習。

千禧年起網絡科技大行其道,公大便乘勢推出網上學習平台,上載學科內容。曾博士說,大學領先研發網上學習平台,透過平台作學習交流和收集學生的功課,並設立網上討論區,讓學生可通過討論區與老師及同學交流課程內容,藉以鼓勵互動學習。「2000年至2009年是大學創立以來的第二個十年,網絡科技的出現對傳統教學帶來不少衝擊,我們一方面努力摸索新技術,另一方面亦繼續保留一些相對傳統的教學方法及技術,助學生慢慢適應。」

自上世紀90年代起,公開大學為輔助遙距教學攝製電視節目,供有志進修的人士收看。時至今日,逢周日於無綫電視明珠台播放的《知識新天地》,已涵蓋不同課題。(香港公開大學提供)
自上世紀90年代起,公開大學為輔助遙距教學攝製電視節目,供有志進修的人士收看。時至今日,逢周日於無綫電視明珠台播放的《知識新天地》,已涵蓋不同課題。(香港公開大學提供)

公開大學自行研發移動應用程式iBookcase,方便學生隨時隨地學習。(香港公開大學提供)
公開大學自行研發移動應用程式iBookcase,方便學生隨時隨地學習。(香港公開大學提供)

踏入21世紀,學習不再受時空限制,智能手機、平板電腦、4G技術等發展一日千里,「移動學習」(Mobile Learning)大為流行。曾婉媚博士說:「公大累積了20年的寶貴經驗後,於第三個十年更為進取。我們自行開發移動應用程式『iBookcase』,將所有教材及學習工具集於一身,方便學生隨時隨地接收重要的學科資訊,並可通過多媒體元素和互動學習活動,享受更佳的學習體驗。」曾博士續稱,「iBookcase」亦有助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講師可透過應用程式在課堂上向學生提問,並即場分析學生的答案及反應,根據情況調整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效能。」

除了善用教育科技令校內學生得益,公開大學亦不忘回饋社會,例如於2016年,在教育局及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支持下,開展了「香港開放教科書」計劃,按照教育局課程指引設計「Open English教科書系列」紙本書及電子書版本,並列入教科書適用表,免費讓廣大師生下載使用。「Open English教科書系列」的電子版配備多種互動學習功能,配合電子教學之餘,亦鼓勵學生自主學習。

公大於2016年開展《香港開放教科書》計劃,根據本港課程指引編寫中、小學教科書,並於網上開放教學資源,惠及一眾本地學校。(香港公開大學提供)
公大於2016年開展《香港開放教科書》計劃,根據本港課程指引編寫中、小學教科書,並於網上開放教學資源,惠及一眾本地學校。(香港公開大學提供)

體貼學生需要 善用創新科技提升教學素質

作為一所教學型大學,公大副校長(學術)關清平教授表示,大學十分重視研發輔助教學的科技,歷年來透過ETPU開發了不少得意之作。

關清平教授提到,2003年沙士(SARS)爆發期間,所有學校均需停課,而為了不影響護理學學生的學習進度,大學當時率先研發「電子書包」,讓學生可透過掌上型電腦(PDA)隨時學習,亦便利醫院導師進行評分工作。曾婉媚博士補充,及至2009年及2014年,有關程式已分別可應用在iPod Touch和iPad Mini上,所有資料更可經由Wi-Fi上傳至雲端,教師即使身處大學,對於學生的實習記錄和情況同樣一目了然,使學習更靈活和更具效益。

此外,公大的護理學課程於2015年率先引入3D技術及虛擬實境科技(VR),令大學成為全港首間運用相關創新科技作教學用途的大學。2018年更引入「數碼虛擬無言老師─數碼虛擬解剖系統」及「VR Cave教學系統」。前者以一比一的比例透過電子屏幕顯示真實人體結構,讓學生可進行虛擬解剖,多角度了解人體構造;後者則配合普通科及精神科護士學生的學習需要,模擬病房內的突發情況及其他場景體驗,讓學生如臨實境,學習在病房內工作時面對和照顧病人的應對技能。

公大護理及健康學院新設的「VR Cave教學系統」可模擬病房內的情景,優化護士學生的學習體驗。(香港公開大學提供)
公大護理及健康學院新設的「VR Cave教學系統」可模擬病房內的情景,優化護士學生的學習體驗。(香港公開大學提供)

公大率先引入「數碼虛擬無言老師──數碼虛擬解剖系統」,借助科技讓學生進行虛擬解剖,多角度了解人體構造。(香港公開大學提供)
公大率先引入「數碼虛擬無言老師──數碼虛擬解剖系統」,借助科技讓學生進行虛擬解剖,多角度了解人體構造。(香港公開大學提供)

自行開發校本教科書及應用程式 促進移動學習

此外,公開大學亦充分善用其多年發展教學資源的經驗及專業知識,設計校本教科書及教材。關清平教授指出,公大自行編製的教材內容全港獨一無二,大學的專業團隊與出版商合作,從不同的教科書中選取與大學課程最合適的部分,合併為專為公大全日制及兼讀制的學生而設的校本教科書,並免費提供予學生使用。所有校本教科書包含由大學精心設計的學習指引、電子及多媒體教材,為學生提供全面的支援,大大提升學習效益。

公開大學亦因應不同學科的特點和教學策略,為學生設計切合教學需要的應用程式。曾婉媚博士分享了其中兩個成效突出的項目,其中一個是為李兆基商業管理學院修讀 Global Immersion Programme 學生而設的「環球體驗計劃應用程式」。「學生登入程式後,不但可檢視交流活動及學習行程等資訊,亦可利用程式撰寫反思日誌(Reflective Journal),記下自己在海外交流時所學所感。最近的調查顯示,該程式設計簡單易用,得到學生的正面回應和熱烈支持。」曾博士說。

此外,公開大學亦為本學年全日制工商管理學士學位課程一年級學生設計了My Milestone Tracker應用程式。曾婉媚博士解釋,My Milestone Tracker可讓學生檢視自己各項學習活動的進程及掌握自己的學習進度。當同學學習表現良好,就可得到電子代幣以換取獎勵。曾婉媚博士指項目成效非常顯著,推出此程式後學生的整體出席率較往年為高,成績亦大有進步。

展望未來  發展學生為本教育科技

邁向第四個十年,曾婉媚博士說會進一步研發如何將VR技術延伸到不同的課程上,配合學生在學習方面的不同需要。關清平教授亦認同傳統的教學模式,即以教師為中心和課本主導的教學法已未能滿足新世代學生的需求,公大將逐步轉向互動和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模式。展望未來,大學將會繼續開發和引入具開創性的教育科技,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果為目標,全方位支援學生有效學習。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