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牙時,有位新科民意代表來我們桌搏感情。他一坐下來便遞名片,然後問每個人的行業,不論你說什麼,都要評論幾句,表示他也知道這個領域。
很不幸的是,我們這一桌都是教授,雖不敢說學有專精,但是能在大學誤人子弟,至少也有兩把刷子。聽到這個人鐵口直斷自己領域的前途,不免有些震驚。
有位教授微笑說,「啊,高見,高見,您的高見厲害了,難怪現在年輕人一下子就能外派做組長。」他不但聽不出別人話中的調侃,反而得意地說,「是啊!現在有網絡,沒有不知道的東西,上網一查也知道。」
這時坐在我旁邊的教授在餐巾紙上寫了”Dunning-Kruger Effect”(達克效應)遞給我。我一看,啞然失笑,太對了。
1999年,康乃爾大學的學者達寧與克魯格做了項研究,發現愈是沒有知識的人,愈會表現出無所不知,而且自以為是。他們問卷調查人們對文法、邏輯推理和幽默的知識。然後問他們覺得自己答得好不好,跟別人比起來,大約在哪個百分點上。
結果很驚訝地發現,分數愈低的人愈覺得自己答得好,那些成績在常態分配曲線低端10%的人,覺得自己應該在上面的70%左右;那些不知自己說什麼的人,覺得自己像專家,而且自信滿滿。
研究發表後,很多實驗室都重複了一遍(一個現象要經過別的實驗室認證才能成立),不論問的項目是數學、品酒、下棋或醫學知識,都得到同樣結果,表示這現象是真實的。因為不知如何定名,就以兩位研究者的姓氏定為「達克效應」。
俗諺說,「人苦於不自知」,演化學家認為,因為人的眼睛長在前面,除非照鏡子,不然不知道自己長什麼樣。俗語說,「馬不知臉長,猴子不知屁股紅。」目前社會上這種人一大堆,個個覺得自己是天縱英才,在任何職務上都是大材小用,派去哪裏都可以勝任。
不懂裝懂很可怕,小則誤事,大則出人命(有個高職男當密醫,把關節退化症醫成敗血症的新聞),其實人不可能什麼都會,「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有時,不說話,更顯莫測高深,別人不敢輕視。
原刊於《天下雜誌》,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