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近日出台。《綱要》是大灣區當前和今後合作發展的指導文件,雖然《綱要》制定了粵、港、澳三地政府合作發展領域的範圍及目標,但沒有針對落實目標而提出任何明確要求。因此,「9+2」各地政府大有空間因應各自的優勢而自由發揮,設計更具體、更合適的發展政策及項目。
《綱要》第四章專注創新及科技發展。有業界人士批評專章缺乏新意,更認為香港「被規劃」。然而,筆者認為導致此觀點的主要原因,是章中所提出的措施已於過去一年陸續曝光,例如科研基金「過河」、人才交流資助、聯合夥伴實驗室等計劃正在逐步落實。因此,粵港澳政府只是透過《綱要》來重申這些措施對大灣區創科發展的重要性。
業界可以換個角度思考整個計劃,把粵港澳大灣區視作如英、美、法、日、韓等國家以外的另一非本地商業發展市場。香港商人過往是如何把周邊的機會轉化成商機,那麼現在同樣可以在大灣區內找到機會,大放異彩。
香港軟實力仍明顯佔優
香港是世界公認的成功國際商貿之都,港商為了尋找商機,無處不到,因此港人的生意遍布全球。大灣區擁有7000多萬人口,其2018年GDP(本地生產總值)突破1.6萬億美元,規模超越俄羅斯。由於大灣區市場龐大,世界各地商家無不垂涎三尺。香港身處其中,近水樓台,相比之下本地商人盡享地利優勢,以逸待勞,必然事半功倍。
況且,自由市場是香港在大灣區的一大優點,大灣區只是港商的一個選項,認為在區內無利可圖的商戶,可以選擇隨意另覓其他市場,悉隨尊便,絕無約束性。
與內地相比之下,香港在「軟實力」上仍佔有明顯的優勢。香港連續25年被傳統基金會評選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拋離排第100名的中國大陸。在《2019年經濟自由度指數》報告的12 項評估指標當中,香港在其中8 項取得90 分或以上的佳績,並在「財政健康」、「貿易自由」和「金融自由」三方面名列前茅。香港多年來充分體現自由市場經濟的特色,這點是大灣區建設群中其他「9+1」城市難以匹配的。
此外,香港擁有世界一流的大學,在河套區內可以擔當上游科研者的角色;而深圳開發能力較強,在區內可提供再開發及產品化服務,兩者相輔相成,互相分工,實行「前研後產」。值得關注的是,大灣區將大力支持「港深創新及科技園」(以下簡稱「創科園」)的策略定位,《綱要》將之與「中新廣州知識城」、「南沙慶盛科技創新產業基地」、「橫琴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等重大創新建設看齊。筆者認為,港商可以在創科園聚焦研發「智慧城市」應用科技,並讓「9+2」成員藉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和香港的「軟實力」,進行創科成果「國際產品化」。
在各市設初創辦公室 助港商落戶
在政策支援方面,港府可以擴充創新科技署的「粵港科技合作資助計劃」來配合大灣區的創科活動,帶頭加大粵港兩地政府計劃的資助金額,並撥款開設「大灣區創新及科技資助基金」,專門支持「9+2」城巿群成員之間的聯合創科應用研發項目,尤其是本港科研公司的參與。另外,在「9+2」各市、區開設「香港大灣區初創企業辦公室」,與九市政府合作,提供「初創軟着陸」服務,幫助港商在區內初創企業「入市」。
香港聯交所亦可優化香港創業板的上市規則,使其運作更具靈活性,讓創科企業更容易來港上市,大灣區創科企業可善用新的創業板進行融資。與此同時,國內外投資者亦可充分利用香港創業板,發掘富有發展潛質的創業項目。
儘管在面對廣州及深圳一起並跑的壓力之下,香港要保持優勢並不容易。不過,歧視或抗拒參與大灣區,對香港未來經濟發展有百害而無一利。國家主席習近平曾提及「蘇州過後無艇搭」,在分秒必爭的商業社會中,筆者建議香港商家應好好抓緊大灣區的龐大商機,從既有的優勢迎來新的機會,避免落後於穗、深。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