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普通的普通話

香港人講普通話的能力愈來愈高,我從幼稚園的兒童開始學習普通話即可看出,家長如何重視普通話。

近日應某普通話推廣機構邀請出席頒獎典禮,喜見香港普通話的普及情況已從幼兒開始。

大約在十多年前,我經常聽到一些朋友說「我的普通話很普通!」、「我的普通話不靈光」,這裏所講的普通、不靈光,大概指的是「水皮」的意思。但是,現今香港人的普通話一點也不水皮,一點也不普通,幾乎每個人的普通話都稱得上流利!靈光!

為什麽會稱之為「普通話」呢?普通話的「普通」,指的是「普遍」和「共通」之意。大陸、香港、澳門稱之「普通話」,台灣稱之「國語」,海外華人則稱之「華語」。雖然普通話以北京話為基礎,但普通話並不等同北京話。以今日大陸的普通話考試標準來看,普通話與北京話的差別主要在於,北京話的輕聲、兒化音較多,而普通話較少。

事實證明,每個人說普通話多少都帶着鄉音,(即使是北京人也不例外),廣府人講普通話,帶着粵腔,上海人講普通話,帶着滬腔,四川人講普通話,帶着蜀腔,這是很難避免的,既然如此,就當成是一種用於社交,達到溝通效果,相互聽得明白,不致產生誤會的普遍共通的語言。

普通話在1949年前已盛行

一般人都認為台灣人講的是國語,大陸人講的是普通話;但我並不認為如此!從我有記憶以來,長輩都是1949年後到台灣的大陸人,從他們日常談話裏,根本沒有國語這個名詞,只有普通話概念;例如,他們想和台灣本省人交談,會問:「你會講普通話嗎?」他們不會問:「你會講國語嗎?」所以我認為普通話在1949年之前,在大陸已經普遍共通盛行了。

至於說,台灣國語標不標準?我認為存在客觀條件,當年大江南北,五湖四海的大陸人到台灣,帶着南腔北調,大家講的就是普通話。畢竟外省人佔少數,只佔台灣人口的15%,大部分的台灣人祖籍都是福建人,所以有台式國語出現。但如果有人能說一口流利的「京片子」,感覺就是不一樣,像似有教養的斯文人。在80年代以前的台灣,京片子出現在中國廣播公司、中國廣播電台,我還記得有一位有廣大聽眾的白銀阿姨,她的聲音似銀鈴,像黃鶯出谷一樣動聽,當然,她是來自北京中央電台,那一代人隨着歲月凋零,現在台灣已經聽不到京片子了。

香港早年普通話不普遍,偶爾有一兩個人能說一兩句已經了不起了,我擔任香港學校普通話朗誦比賽的評判將近20年,親身感受到,香港人講普通話的能力愈來愈高,從幼稚園的兒童開始學習普通話即可看出,家長如何重視普通話。

沒錯!盡早讓孩子們預備走入粵港澳大灣區,配合國家宏圖發展的大時代,即是明智的方向。

廖書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