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錦星:環保比物質帶給我更多快樂

多一點物質,是否令大家開心一點?我們為了共同的未來,怎樣給小朋友一個最好的未來呢?大家可能有不同的性格和興趣,但環保是眾人之事,影響大家生存的未來。希望大家不要做「大嘥鬼」,弘揚綠色香港的理念。

編按:2019年2月14日,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先生出席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香港青年旅舍協會主辦之「香港賽馬會社區資助計劃──美荷樓香港精神學習計劃」星級嘉賓講座。他的講座以「獅子山下綠炯記」為題,與一眾來自保良局馬錦明夫人章馥仙中學的中四學生分享其成長歲月,以下為演講內容摘要:

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挑戰,當我們回顧過去,思考未來會有不同的啟發。《鹿鼎記》是我們六十年代金庸最後一本著名小說,那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艱苦歲月,在這一刻,回顧這麼多年來我都一直追尋環保,並希望將它發光發熱,所以我用「綠炯記」來講述我的成長故事。

獅子山下的童年歲月

我來自草根階層的家庭,在深水埗桂林街出生。不久我們搬到昌華街的唐樓板間房居住。一家七口住在一間小小的正方形房子。單位內有一張碌架牀,父母睡在上層,我們五兄弟姊妹睡在下層,睡覺時逼得像沙甸魚一樣。每逢過年都大豐收,因為我都穿着表哥送來的二手衣服。

我讀幼稚園之前,有一天父母很高興跟我們說:「我們成功抽中公屋了!能上樓了!」我們從深水埗搬到慈雲山沙田坳邨,正是從獅子山的獅頭搬至獅子山的尾巴。家庭由一家七口變一家九口,於是房子多了一張碌架牀。

慈雲山沙田坳邨是當時全九龍位置最高的屋邨,左邊飛鵝山,走廊就望到獅子山,能看到迷人的日落,是一個非常陶冶性情的環境。我們住在19樓,能遠望維港兩岸景色。

回顧過去,我雖然小時候生活清貧,但未嘗過苦,又怎能體會到世間的甜?童年的經歷令我更珍惜資源,衣食得來不易。

黃錦星小時候的照片。
黃錦星小時候的照片。

中學時代關心自然和社會

我初中時,可以用天時地利人和來形容。天時方面,當時政府社會氣氛鼓勵市民去郊遊,40年前開始,政府開設郊野公園。地利方面,我家旁邊的獅子山郊野公園是最早的郊野公園之一。人和方面,大姐姐在港大讀社會工作。我中三時,她帶我去社區做義工。當時義工團隊中我是最小的一位,跟着其他年長的師兄姐服務社區,看到不同層面的需要,這個經歷至今仍時常啟發我的工作。我們雖然窮,但比我們窮的人也有不少。所以如果能幫助人的話,就盡量幫助。

高中時代,我就讀保良局第一間中學保良局第一張永慶中學。我那時為了幫補家計,課餘當補習老師、穿膠花,暑假到工廠工作。

由於我認識更多同學,因此閒時會約同學一起到新啟用的麥理浩徑遊玩,順路登上大帽山,享受免費的大自然環境。這些健康的活動不但能鍛煉身體,更能提升自理能力。

當時去大嶼山有一個有趣的經歷。當時生物科老師給我們一項功課,研究香港不同品種的地衣,於是我們遠赴當時全港空氣最好、位置偏遠、未發展的大嶼山收集地衣。

97回歸前,年輕人都關心社會,我也參與社會工作,例如義工、領袖訓練等,了解社會狀況。我鼓勵大家在有限的資源下,關心社會,關心自然,關心城市和鄉郊環境。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與保良局馬錦明夫人章馥仙中學師生合照。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與保良局馬錦明夫人章馥仙中學師生合照。

大學讀建築系 研究民居生活

修讀大學前,我在選課的時候,希望所讀科目具有創意但實在,能幫助到社會向前發展,亦能增長科技歷史藝術多方面知識,於是選讀了香港大學建築系,修讀五年。當時香港大學是唯一一間開設建築系的大學。

讀建築可以有不同的興趣和範疇。你可以讀木工,你也可以設計博物館。我自己喜歡探究「貼地」的民居,即是一般人住的地方。我當時到中國南方考察,研究客家人如何居住,以及客家人的居所如何跟大自然調和。我們當時是全港首批建築系學生到福建研究客家土樓。當時沒有Google Earth,沒有很多相關的照片,在有限的資源下,了解陌生的環境。

修讀四年後,我要準備建築或設計的畢業論文。我熱愛登山和露營,我的論文題目與青年旅舍有關,結合環保教育。希望市民除了享受野外露營的樂趣外,學習環保意識。坦白說,當時的論文表現一般,因為整個港大圖書館沒有環保建築的書。香港當時沒多少人討論綠色建築、環保建築。雖然遇上這些種種的困難,但能夠研究一個前瞻的概念是非常具意義的。

設計環保屋邨 到加拿大深造

畢業後四年,我非常幸運地能遇上一個全世界經典的項目──全亞洲第一的環保屋邨。我是項目建築師,也是項目設計統籌,與專家一同研究香港在高密度的環境下,如何建設環保屋邨。結果項目設計拿到不少獎項。這個美好的經驗令我喜歡探求綠色建築的根源,於是我向老闆說去外地研究。

我去加拿大研究院深造兩年,這是很好的體驗。除了認識全世界最頂尖的環保城市建築研究外,亦體會西方社會的環保生活態度。

但當時去外國求學是艱苦的,當時經濟不景氣,天寒地凍。我在校園讀書時要找全校最便宜的食物作為午飯,就是一大塊薄餅,只需幾元加幣。

大學的規劃教授和他的博士論文生做過一個影響全世界的論述──生態足印。地球有一個生態容量支持全球人生活,給予我們的生態空間是有限的。如果全世界都像香港人生活,需要兩至三個地球才足夠。這給大家反省香港的生活方式是不能持續發展的。一個簡單的量化,要節省多少才能環保。這個論述影響我和全世界。

黃錦星一家三口過着健康生活。
黃錦星一家三口過着健康生活。

回港積極推動環保建築

畢業後,回香港好,還是留在加拿大工作好?我決定回香港,因為香港需要更多的人去推動環保,令香港向前行。

好景不常,2003年是我的人生轉捩點,我被解僱了。當時我老闆決定引退了,遣散全公司的建築師,包括我在內。加上2003年爆發非典型肺炎(SARS),影響經濟、環境和民生。但有危也有機,SARS令港人對環境有新啟示,令建築業反思環保城市。

當時有一個想法,不是為了自己,是為了整個建築行業,以至更多市民支持綠色的改變。我就推行「官產學研」四個策略,希望影響其他人。

「官」:參與政府旗艦的環保建築項目──零碳天地的設計;

「產」:我於2009年參與成立了香港綠色建築議會,當時我兼任環保建築專業議會主席,集合建議業界力量,推動政府對宜居香港、可持續建築進行研究及規劃;

「學」:積極與本地大學研究適合香港的可持續建築模式,並為本地學校重建項目添加環保元素;

「研」:沙士後業界反思高密度建築對城市的影響,扭轉了2003年後落成樓宇的設計,採取更通風、更寬敞的格局。

加入政府 弘揚綠色香港

2012年,我獲政府邀請,擔任環境局局長,為香港定下環保藍圖,包括空氣、節能、減廢、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這些藍圖都是中學通識科重要的參考資料。

我這50多年來,非常幸運地能與香港綠色環保歷程一齊同步成長,一齊參與貢獻香港環保。從慈雲山旁的童年生活到現今從政服務市民,當中有不少有困難與挑戰。從積極層面來看,每個人生難關都能令我們反思自身,更進一步邁向更好未來。

「綠炯記」除了屬於自己的一個成長經歷,更是屬於眾人的環保之事,大家有不同興趣愛好,有人喜歡音樂,有人喜歡藝術,有人喜歡運動,但環保是跨界別的,是關乎我們及下一代的生活環境,每一位市民都可以用自己力量為環保付出。希望大家不要做「大嘥鬼」,弘揚綠色香港的理念。

黃錦星從加拿大卑詩大學研究院畢業後,決定回香港推動環保工作。
黃錦星從加拿大卑詩大學研究院畢業後,決定回香港推動環保工作。

新公屋為綠色屋邨 解決住屋環保問題

政府提出「明日大嶼」計劃,興建人工島會造成環境問題。這要從多角度了解議題,政府需要處理不少社會議題。解決房屋問題需要土地,每個方案都會影響環境。政府會考慮在過程裏減少對環保的影響。

至於土地來源方面,土地專責小組商討甚久,須以多管齊下的方法解決。因為每一個方案都需要長時間去覓地。

任何地方選址項目,政府都有環境評估,設立底線。政府也支持綠色建築,訂立高的環保標準,與時並進。全港新建的公共屋邨已承諾要做到香港綠色建築評估最高或第二高水平。就算基層市民居住公共屋邨,都要住環保屋苑。

節約使用冷氣機

為何我關注環保?環保不是個人的事,是全球關注的事。生態足印給大家清楚的環保訊息。香港人生活模式是不環保的,不能持續的。衣食住行都超標,衣服買得太多,食物浪費太多,家居用電太多,交通方面有改善空間。香港碳排放方面,建築物用電和發電廠產電佔了香港碳足印六至七成。節省能源是減少香港碳足印最直接、最有效,最應考慮的方法。

究竟大家有沒有關心自己的電費單呢?電費單有知己知彼的作用。因為環保是可以量度的,才知道自己的節能水平。兩間電力公司的電費單裏有香港人均每月家庭用電度數。居住港島的三人家庭裏,大約是200至300度電。

家庭用電最多是冷氣機,每月電費佔了一半。在我們成長的年代沒有冷氣機。冷氣機從來在歷史上都不是主流。直至近10年來,社會富裕了,冷氣機成為普羅百姓必需品。

我、太太和女兒過着健康生活,並訂下家規:白天從來不開冷氣機,如果天文台說晚上氣溫達到攝氏28度或以上,就可以考慮開冷氣。這能節省不少電費。

開心生活是無價的

我在冬天出生,過去每逢我生日時,太太會送冬天衣物給我。有一次我跟太太說:「你上年和再上年送給我的冬天衣服,只穿了一兩次。今年開始就不用再送冬天衣服給我了,因為香港的冬天愈來愈飄忽,甚至不再出現。」當初太太覺得我不感恩,而爭吵起來。後來她明白全球氣候的變化,就不再送任何禮物給我。

我相信健康、開心的生活是無價的。多一點物質,是否令大家開心一點?我們為了共同的未來,怎樣給小朋友一個最好的未來呢?小朋友不一定需要無限的物質,但要有環保的意識和行動,才能建立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環境。

《香港賽馬會社區資助計劃──美荷樓香港精神學習計劃》工作小組主席黃奕鑑先生(左)向黃錦星局長致送電子感謝狀,響應環保。
《香港賽馬會社區資助計劃──美荷樓香港精神學習計劃》工作小組主席黃奕鑑先生(左)向黃錦星局長致送電子感謝狀,響應環保。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