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的文翠珊陷入一個進退兩難的脫歐僵局,香港的林鄭月娥也被牽進一個無法破解的養老負擔死結。兩者雖然一個是國家主權的大局,一個是小城市養老問題的小局,但成因同樣複雜,執政的主事者同樣困難;還有一個共通的地方──兩地的政黨同樣糟糕透頂。香港今年舉行區議會選舉,政黨擔心選票而「被逼」扇火止沸,倒不如擔心市民對政黨的不滿而導致投票率下降。
英國脫歐如何進行下去,「沒有人知道」是舉世公認的答案。外國人不知道,英國執政黨內閣縱有Plan A、Plan B,甚至Plan C,也不知道最終結果將會如何。反對黨只知道先將執政黨推下馬,即使大選勝出,由工黨主持脫歐談判,什麼才是解決問題的方案,目前一定還是不知道。
在民主政治的設計中,政黨對某一重大問題都應該有立場,爭執不下就將決定權用公民投票的方式交由人民來決定,公投結果必須由執政黨切實執行。英國的問題在於,公投結果十分相近,脫歐僅以微弱多數勝出。兩年前公投至今,朝野各政黨都在「消費」脫歐,首相文翠珊必須在英國與歐盟之間、保守黨內部、與反對派關係,以及政府與國民之間左右逢源。左搖右擺而吃力不討好,注定無法順利脫歐是必然的結果。
保守黨本來應該敵愾同仇對付反對黨,但有一股暗湧要推倒文翠珊;工黨本來就贊成留歐,當然會對各種脫歐方案指手劃腳,在民間煽風點火,目的是要推翻執政黨;其他政黨都只為各自的利益打算,而不會從全局出發考慮。剩下文翠珊孤家寡人去解決有序脫歐,但又必須維護民主公義而不能推動第二次公投,必然結果是「橫又死,掂又死」。
政黨各懷鬼胎的情况,在香港也不遑多讓。特區政府在應對老齡化問題上,提出把長者綜援合資格的年齡由60歲提高到65歲。這個政策是根據兩年前上屆政府在《施政報告》中的建議,去年財政司長陳茂波把這政策落實寫入財政預算案,在立法會獲得通過。這是一個重大的轉變,林鄭月娥政府在推出前沒有做出「重大的宣傳」,確實有考慮不周的問題。但各政黨對於政府執行立法會決議所表現出的「驚愕」與反對言論和行動,則更加需要譴責。
有議員對於在幾百頁的預算案中白紙黑字寫明的政策承認「走漏眼」,是沒有注意細節,指控政府對重大轉變沒有突出重點,但還算是承認自己有責任。有議員說政府「偷偷」將重大政策放進去,就是把議員應該詳細審閱政府文件的責任推卸得一乾二淨。先不說重大政策在政府文件中應該如何突出重點的問題,政黨對自身的立場不負責任的行為,這次並非首創。
母語教學是重大政策,集合朝野力量以統合各方意見的教育統籌委員會,在為期3 個月的諮詢期間,為當時立法局議員、教育工作者、教師團體、商界及僱主團體、專業組織、區議員、國際學校和英基會學校、家長,以及傳媒代表,舉行超過20次簡介會。最終在1996年3月發表報告書,當中表示「教師和教育工作者普遍贊同母語教學的概念」,各政黨和教師團體對這個說法也沒有異議。但在特區政府推行這項政策的時候,反對派政黨翻臉不認人,「順應民意」反對母語教學,致使這個政策只能推行得半桶水,回歸以後不少學生仍然輕視中文,甚至在DSE(中學文憑考試)中因為中文不及格而不能在香港上大學。
政黨是天下烏鴉一樣黑
這次提高申領綜援年齡政策更糟糕的是,連建制派也加入反對政策行列,指控政府庫房水浸卻不願花錢在老人家身上。這種以口號代替立場的民粹做法,牛頭角順嫂可以隨便高喊,但立法會議員這樣做,則不敢恭維。
政黨為了選票而逢迎民意,是選舉政治的鐵律。但政黨還有一個重大的責任,就是引領選民不要只顧眼前利益而忽略長遠大局。而今在香港,要求政黨這樣做是緣木求魚、對牛彈琴,但也不能為了選票而放棄自身的責任。政黨監督政府是應有之義;對政府的政策金睛火眼、字斟句酌,也是理當如此。然而,政黨不為自己的過失向選民道歉,反而倒打一耙,說政府沒有高調宣傳,則是推脫責任。如果政府在每項政策都做到天衣無縫,議員就應該裁員減薪了。
反過來說,如果政黨或者議員在兩年前就提出反對意見,並且在應對老齡化問題上提出另類建議方案,不但會贏得掌聲,還會被選民認為是有擔當和有識見的政黨。可惜,現在的政黨只會做馬後炮。
有一種意見認為,由於香港不可能有執政黨,所以政黨必然是馬後炮。但看看英國的政黨在脫歐問題上的表現,也看不出來有哪個政黨為長遠和大局有所擔當:緣何兩年前討論公投的時候,就沒有政黨提出今天的各種擔憂呢?在選舉政治之下,政黨是天下烏鴉一樣黑。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