樋口一葉的聯想

樋口一葉,20多歲患病早逝,卻留下珍貴的、在日本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青梅竹馬》,開女性積極求學求問之風,極具象徵意義。

上周跟隨丁新豹教授等人到日本一行,感受頗多,尤其參訪明治新村一站。西力東漸,中國與日本同樣面對列強壓境,同樣要設法面對大變局,中國前後遭受兩次鴉片戰爭,乃有同治新政即洋務運動的出現,方法是師夷長技以制夷,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套句俗話是斬件上陣,學藝不學全部,特別是不願從基礎教育切入。30年多後知結果,1894年甲午戰爭見真章,中國大敗。

極具教育價值的時代

日本戰勝東方的中國,再過十年,再戰勝橫跨歐亞、全世界面積最大的俄國,力證福澤諭吉的「脫亞論」路綫正確無誤,今天日本的法定貨幣最高面額1萬日圓鈔票,就印上福澤的肖像。對日本全盤西化而言,福澤與明治維新是複合體的敍述,借鑑中國新政失敗經驗,重視教育,釋放思想空間,是今天回看日本當時成功的原因,從明治新村留下的歷史遺迹看,這裏是亞洲最早實行西化普及課程的地方,科學、法學及文學都重視。

明治時期先驅的人物中,筆者特別留意一位女性──樋口一葉,20多歲患病早逝,卻留下珍貴的、在日本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青梅竹馬》,開女性積極求學求問之風,極具象徵意義。明治是日人嚮往的、極具教育價值的時代,面額5000日圓鈔票就以樋口一葉為標記。一位無權無勢,只留下稀有文學作品的普通人,竟成為鈔票的封面人物,當中可引發很多具啟發性思考。

行程最後一天到名古屋大學一遊,原來該校已產出六位諾具爾獎得主,而日本至今累計獲諾獎的達26人,是亞洲之冠。追本溯源,這是自明治時代開始,日本對全民教育的重視,從未休止。就算在1945年戰敗後的一年,廢墟處處,但日本國會宣布要實施9年普及教育,這是復興的最關鍵。前後幾次到日本,過馬路守規矩,廁所乾淨企理,服務行業從業者彬彬有禮,街道少見垃圾箱但極之少見隨街垃圾……這回觸目所及,日人的良好紀律並無改變。

樋口一葉在日本的歷史知遇,中國能有類似的故事嗎?

原刊於《星島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何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