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上的地位持續攀升,美國亦在工業化策略上不斷推進,全球化經濟貿易與治理體系格局的大調整,早已拉開帷幕。儘管世界經濟增長依然強勁,隨着中美貿易戰持續升級,全球政治經濟緊張局勢加劇,都直接影響了今天的全球貿易格局,面對風起雲湧的國際環境,中國的企業將何去何從?
11月13日舉行的香港大學─復旦大學20周年論壇,以「貿易新格局與中國企業轉型」為主題,最近當選香港大學校委的港大亞洲環球研究所所長、馮國經馮國綸基金教授(經濟學)陳志武教授,發表題為「如何理解當前經濟形勢」的演講,以下為演講主要內容:
今天我們面對的世界格局,中國也好,美國也好,歐洲國家也好,都面臨着新一輪的全球化和知識革命浪潮,這個浪潮的第一階段由1980年代開始,後來大行其道的互聯網技術是第一個主旋律;另一個主旋律是中國領導人鄧小平、美國總統列根和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開始的新一輸全球化,這是2008年之前全球化的主要方面。
全球化浪潮 一波接一波
由2008/2009年的歐債危機開始,到2011年幾乎導致歐元區瓦解,這些年的金融危機是全球化的第二階段。近年興起的貿易保護主義則是第三階段。
歷史上,1780年的工業革命,到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大約130年的時間裏,第一次及第二次工業革命對世界產生莫大的影響,伴隨而來的第一次全球化浪潮是在十九世紀初開始的,特別是法國的拿破崙戰敗後,到1914年一戰爆發前,全球化浪潮使當時的學者,真的覺得世界都已一體化、全球化了,怎麼可能出現逆轉呢?不料1914年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到1918年結束。後來回過頭看,一戰並沒有完全解決問題,一直到1929年,華爾街股災的發生,導致1930年代美國的大蕭條。這樣,1870年至1929年第一個因技術革命而來的全球化浪潮便結束了。
第二個全球化浪潮從1929年華爾街股災開始,到了1932年,美國和歐洲很多銀行都倒閉了。1933年希特拉上台,當上德國總理。那時美國的民族主義、貿易保護主義、排外的民粹主義等方面,比諸今天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們現在看到的,還不是這些「主義」最高峰的時候。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兩年後美國參戰,1945年德意日「軸心國」戰敗,二戰結束,全球化帶來社會的怨恨才告一段落。
社會愈複雜 貧富愈懸殊
去年12月,權威科學期刊Nature發表了一篇論文,由18位考古學者撰寫,為的是回答一個簡單的問題:「人類從12000年開始直到現在,每次技術革命,還有社會組織的複雜化,會令社會財富差距下降還是上升呢?」 (編按:這篇論文題為〈歐亞大陸新石器時代後貧富差距大於中美洲和北美洲〉,內容簡介: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ature24646)
研究者發現,每次技術革命和社會組織愈趨複雜,會影響「堅尼系數」 (Gini coefficient)的變化,比方說,原始社會狩獵時期由於財富積累程度低,貧富差距少,系數只有0.17;到了農耕社會,生產率顯著提高,財產分配和世襲制度也進一步完善,貧富差距逐漸擴大,反映在系數上為0.28;而到了發達的農業社會,由於牲畜、土地、生產工具等被視為衡量經濟水平的重要因素,擁有較多生產資料自然也較富裕,堅尼系數達到0.37,比原始社會翻了一倍多。今天,美國的堅尼系數是0.83,中國是0.78。總的來說,每出現一次大的技術變革,都會造成收入差距的進一步上升而非下降。
原始社會最重要的資本是體力,今天,互聯網經濟的潛力,跟狩獵時代已不可同日而語。故此,技術變革愈高級,愈要求人們擁有別人沒有的才華。同時,人口愈多,社會的層級也愈多,社會組織變得複雜以後,也會導致財富差距進一步上升,大多數人則被擠到最下層。
財富高度集中 熱戰機會卻微
那麼,歷史上有什麼力量、什麼因素可影響財富差距持續向上的趨勢?我認為有兩個原因:
一、大規模的暴力和戰爭或改朝換代。以美國為例,1776年的獨立戰爭、1861年的南北戰爭,以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和與蘇聯的「冷戰」,都直接或間接令美國人的收入差距略為下降,但和平時代到來,差距又告上升,儘管加稅亦可降低收入差距,但財富仍然是高度集中。
二、大規模的瘟疫,也會造成財富差距下降。
換句話說,除了大規模的暴力或大規模的瘟疫,沒有其他原因可令收入差距持續下降,我的看法可能比較悲觀。
那麼,我們正身處的第三階段全球化,所積累的怨恨憑什麼化解?為什麼所有國家,不論貧富均表示不滿?這跟歷史規律有很大的關係,但我相信爭議不會用「熱戰」來結束,但要降低收入差距、財富差距到一個可接受的水平,則肯定要通過一些辦法。「冷戰」若大規模發生,中國經濟增長將受到非常大的衝擊:大量的外資會撤走,大國之間的技術輸出會互相提防,中國的製造業將直接或間接受到影響。惡性循環下,會造成資產價格下降,富人所受的影響更甚於窮人,而富人的資產回報預期將大幅下降,要持盈保泰將面對挑戰。
至於習近平總書記月初勉勵民營企業「只能壯大、不能弱化」。事實上,中央領導人表態支持民企已不是第一次,民企卻依然每況愈下。當然,規模不大的民企,所受的影響也不會太大。總結一句話,就是「千萬不要太認真」,謝謝各位!
!doctype>陳志武教授簡介
耶魯大學金融經濟學前教授(1999-2017)、香港大學亞洲環球研究所所長、經濟及工商學院馮國經馮國綸基金教授(經濟學)。
研究工作涵蓋金融學理論、金融社會學、經濟史、新興市場、中國經濟和資本市場等課題。
中文著作包括《財富是怎樣產生的?》(2005)、《媒體、法律與市場》(2005)、《為什麼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2006)、《非理性亢奮》(2008)、《金融的邏輯》(2009)、《24堂財富課》(2009)、《陳志武談中國經濟》(2010)、《沒有中國模式這回事》(2010)、《金融的邏輯2:通往自由之路》(2015)和《陳志武金融通識課》(2018)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