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不只是制度,如果台灣人民對於依法行政、行政中立有深刻的認識,自然會形成一種適合於民主政治健康發展的文化。
許多人從電視畫面,看到台灣政治場域似乎有點荒腔走板,因此斷言美國式的民主不適合華人社會,但是這樣的說法過於武斷;問題不完全是華人不適合民主,而是民主必須在合適的土壤中才能成長茁壯;也就是說,台灣實施民主政治的問題是:適合於民主政治的文化尚未成熟。
台灣的民主政治確實不完美,可是如果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一個社會從威權走向開放,短短幾十年能有這樣的成果,已經是一種奇跡。事實上要真正實現成熟的民主政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美國,這些年的政治表現也出現不少弊病,但是我們能就此下結論:民主政治不適合美國嗎?
其實民主是一個古老的概念,古希臘雅典是第一個實施民主政治的城邦,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他著名的對話錄《理想國》(The Republic)中,分析五種政治形態,最差的是獨裁,倒數第二就是民主,柏拉圖說獨裁是暴君、民主是暴民;尤其他的老師蘇格拉底就是在雅典的民主政治下,被判處死刑。蘇格拉底並沒有犯什麼罪,最多只是不討人喜歡,因為他一天到晚帶着一群學生(柏拉圖當然是其中之一),在街頭和人家討論和辯論,許多社會賢達都在論辯中敗下陣來,老羞成怒,一狀告到法院,最後蘇格拉底被定死罪的理由是:污染青年人的心靈。這是莫須有的罪名,卻是民主政治多數決運作的結果,因此柏拉圖痛恨民主政治,理由充分:多數不一定是對的;愚笨的決策不會因為多數而變得明智。從此2000多年,民主並不是西方社會的主流。
多數決未必正確 加限制防變怪獸
民主政治的邏輯非常簡單,就是多數決,不論政策、法令,只要多數人贊成就是決策。但是多數贊成的政策不一定正確,甚至可能對社會整體產生災難性的結果;除非人民具有足夠的知識,並普遍具有反思、批判和推理的能力,否則民主決策不是一件好事。因此當代民主政治知道民主可能成為一隻怪獸,所以必須在這隻怪獸身上添加一些限制,才不會傷害自己,因此當代的民主稱為自由主義式的民主(liberal democracy)或憲政民主(constitutional democracy),就是用憲法來規定民主的運作。譬如:一個人正常生活所必需的言論、集會、結社、宗教信仰的自由,在憲法裏得到保障,不受一般多數決的影響;此外,憲法裏的政府機構是基於監督制衡的設計,不論英美國家行政、立法、司法的三權分立,或孫中山先生的五權分立,目的就是不讓任何一種權力過度膨脹,造成濫權。當然,如果人民缺乏足夠的民主素養以及公民品德,即使再好的民主制度設計,也無法成熟運轉。換句話說,當代理想的民主政治,已經不只是投票、多數決,還包括有效的制衡機制和公民素養。
《中華民國憲法》立基於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所以在制度設計上,符合監督制衡的精神,所以台灣目前的缺失,主要不是制度而是公民素養。我從公民的民主常識和公民品德兩個面向,來分析台灣當前的問題。
法治精神不貫徹 促轉會自詡東廠
民主政治的基本常識至少有兩點:(一)依法行政;(二)行政中立。當代民主政治對民主怪獸最重要的限制就是法律──依法行政,要求任何政黨即使獲得多數人民的支持而取得政權,也不能為所欲為。民主不只需要法治,民主就是法治,有權力者無法濫權的關鍵就是他們必須依法行政。管中閔先生今年元月當選台灣大學校長,卻一直無法上任,民進黨找各種理由「卡管」,並要求台大遴選委員會重啟遴選,但是台大拒絕接受,理由很簡單:整個遴選過程並沒有違法。台大曾經為了這件事,召開兩次臨時校務會議,最後的決定都是要求民進黨政府盡速聘任管中閔。如果台灣人民普遍知道依法行政的重要性,民意的怒吼一定會逼民進黨就範;可惜,依法行政的理念並沒有深入民心,否則台大早就有校長了。
前「促轉會」(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副主委張天欽,打算利用職權攻擊國民黨在新北市的參選人侯友宜,還自詡為「東廠」。事件經媒體曝光後,張天欽立刻成為全民公敵,他的作為違反行政中立,背離民主政治的核心價值,所以民進黨也不敢袒護。張天欽在第一時間辭職,民進黨馬上對外聲明:「張天欽是個案」,這表示張天欽的作為是民主政治所不容,這已經是台灣人民的共識。
討好執政黨 中選會主委信口開河
但是在另一件事情上,證明台灣人民對行政中立的敏銳度仍然不足。為了年底選舉,國民黨推出三個公投案,每一件公投案的連署人數都在45萬左右。案件在8月底送進中央選舉委員會審查,中選會主委陳英鈐在9月上旬就對媒體說:「部分戶政機關表示,國民黨的公投案有六成的連署不合格。」然而在他講話時,還有許多地方的戶政機關根本尚未進行連署人的審查工作,在沒有完成全部的審查之前就對外放話,陳英鈐的作為顯然是為了打擊國民黨的威信,事後證明國民黨三個公投案都通過連署條件,並沒有六成的不合格率。然而陳英鈐急於表態、討好民進黨的離譜行徑,台灣人民似乎沒有什麼感覺,這證明他們普遍對於行政中立一知半解。
民進黨任用的政務官在政治立場上支持民進黨,這是無可厚非的事,所以他們可以在下班或假日,以個人的身份支持或暢談民進黨的理念;但是他們在執行政務時,卻不能圖利民進黨,因為他們領的薪水並不是民進黨支付的,而是全體台灣人民買單。所以行政中立的意義是:使用公共資源,就必須以全體人民利益為目標,不能因為個人的政黨偏好而公器私用。台灣人民在這方面的民主常識,還有待加強。
民主不只是制度,如果台灣人民對於依法行政、行政中立有深刻的認識,自然會形成一種適合於民主政治健康發展的文化。
民主價值多元 包容是最大公約數
其次,民主政治的成熟也有賴公民具有一定民主的素養。台灣長期在儒家教育的熏陶下,很容易形成唯我獨尊、排他的一元價值觀,傳統的儒家教化相信「道」是一,也就是說,真理只有一個,人們只要秉持良心,就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因為是非對錯是有標準答案的。所以如果我摸着良心認為是對的事情,你卻認為是錯的,那一定是你沒有良心,因此攻擊、仇恨、羞辱一個沒有良心的人,似乎具有道德正當性。孟子說「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就是基於這樣的精神。然而一個自由民主的社會,基本的假設是價值多元,也就是說,許多事並不是良心可以決定的。兩個一樣真誠、有良心的人,對於同一件事可能會有不同的看法,這在一個言論、思想自由的社會是很正常的事。譬如:到底該不該繼續使用核能發電?支持或反對者的差異,並不是一個比較有良心,另一個比較沒有良心,而是他們的價值觀不同。支持繼續使用核電的人可能比較在乎電源穩定,有利於經濟發展;反對者可能擔心安全或核廢料的處理。就像有人捨得把錢用來買衣服,有人比較捨得用在享受美食,沒有哪一個是正確的,只是價值觀不一樣而已。
在一個價值多元的社會,人們最需要培養的品德就是容忍。所謂容忍,就是面對不同意見和想法的人,可以進行討論、辯論,如果最後還是無法形成共識,只能容忍,絕對不能採取身體或語言的暴力。採取任何形式的暴力對待異己,不但無法達成說服的目的,而且會制造仇恨,增強對立。台灣社會目前的狀況,正是在一個儒家「標準答案」的想法還根深柢固、容忍的精神尚未完全成熟的階段,因此呈現在實踐民主過程中的種種負面戲碼,並不是民主本身的問題,而是民主公民的品德需要強化。
如果仔細觀察台灣30多年來的民主進程,已經可以看到進步的痕跡。以我的親身經驗為例,1998年我幫馬英九先生競選台北市長,擔任副總幹事兼發言人,由於我是團隊最早曝光的,而且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相對於馬英九是外省人,我這個本省人的力挺,讓民進黨頗為生氣,於是民進黨在滿街跑的公共汽車廣告上做文章,廣告文案上有四個人頭像,其中一個是我,旁邊的文字是「新賣台集團」。這個文案不但挑起族群仇恨,也具有強烈的排他性──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可見當時的社會,民主所帶來的是族群對立、社會分化和仇恨。但是我現在上電視的政論節目,每次提到這件事,和我一起參加節目的民進黨成員,都會對我表示歉意。我長期參與政治活動的經驗是:台灣人民因為政治立場不同而仇恨的氛圍,已經逐漸緩和,所以我見證了台灣民主政治的進步。
從人類的歷史來看,自由一直是得來不易的,而民主則是經過不斷的修飾。成熟民主政治的前提是「人民真正有能力當家作主」,所以即使世界上任何一個民主國家,真正的民主都是一個永無止境的趨近過程。台灣的民主確實跌跌撞撞,但是如果「自己的前途自己作主」是一個值得追求的理想,我們現階段需要努力的是:將這樣的追求導入正軌。
原刊於《東方財經雜誌》微信平台,本社獲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