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學申請者來說,入學面試往往是最感壓力的環節──「成功的面試都是相似的,但失敗卻各有各的緣故。」我曾與一位畢業於哈佛大學,有多次常春藤盟校面試經驗的人士聊天,他提及美國名校會邀請畢業生擔任面試官,問題涉及個人興趣、思維能力、特長,以至工作和學習目標,面試官希望更具體地了解申請者是否與學科特質契合,至於簡歷和成績表等「客觀」資料,倒是其次。相反,英國的面試則看重對學科的熱誠和認知。
沒有標準的考核內容,高度個人化的面試,雖然難以捉摸,每次失敗經驗或都不盡相同;但從另一方面看,所有申請者的「起跑點」卻是相同的,大家都可以盡量忘掉過去,做好當刻的準備工夫,發揮個人潛力,就有機會。
做足準備工夫 展現更好的自己
現時英國牛津和劍橋大學正陸續舉行入學面試,我們有畢業於劍橋大學法律系的導師分享經驗,強調面試的重點在於良好心理素質,以及向面試官展現自己具學術思維潛力,而這些其實都有準備辦法。例如申請者如果在個人陳述(Personal Statement)中提及幾本學科相關書籍,就很有可能被問及該書的論述,如果事前熟讀內容,能總結其論說過程並提出個人意見,自能大大加分。
此外,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準備工夫,也可減少出錯機會。例如面試前宜再三細閱個人陳述,面試官的問題多會參考申請者的個人經歷而「度身訂造」,申請者要準備好解釋自己作不同選擇的動機。面試前也應及早安排交通住宿,以免「臨急抱佛腳」,並提前最少半小時抵達面試地點,以熟悉周遭環境,放鬆心情。
磨練閱讀分析能力 靈活應變
我們另一位也畢業於劍橋大學法律系的導師則指出,在許多人文及藝術相關學科面試中,面試官更可能會即場提供閱讀材料,要求申請者在20分鐘內閱讀,再進行討論。申請者可透過以下方法,快速掌握文章分析技巧:
一、分配好時間,最少讀兩遍。第一次閱讀時不要浪費時間在筆記上,因第二次閱讀時自會更深入留意之前被忽略的重點,這時再適當劃下重點及記筆記,會更有效率。
二、用一句說話概括文章重點。在20分鐘時間內,最少留1分鐘做總結,可想像自己面前並非專家,而是外行人,你會如何向他介紹這篇文章。日常可做的練習,包括將不同文章段落概括成一句句子,再不斷歸納綜合,整篇文章的關鍵論點自然就會浮現。
三、建立個人觀點。歸納文章觀點只是第一步,面試官還會希望你提出自己的觀點,不論同意還是不同意。一般來說觀點無關乎對錯,重點只在於觀察申請者如何組織證據論說個人觀點,以展現學術思維的過程。面試官若挑戰你的觀點,這時可引用例子或深入分析來捍衞立場,但也不宜「死牛一面頸」,接納對方部分的合理觀點並作出調整,同樣也屬學術思維的一部分。
技術性題目 重點同樣在解答過程
至於科學科目的面試方面,我個人經驗是確實比較技術性,但面試官考察的重點仍在於解答過程,而非最終答案的對錯。例如我當年在劍橋參加數學面試就被問及「sketch y = sin(1/x)」,我回答時就着力於解釋如何畫出這張圖,譬如當x是小數y會怎樣;當x愈來愈大,y又怎麼轉變;還要考慮到負數和當x靠近零時的種種變化等。簡言之,申請者是要藉着題目作為手段,最終目的是向面試官展現個人的數學思維。
我有一名申請化學系的學生分享其面試經驗,被問及「什麼決定了有機化合物的粘度?」當他成功用鏈長(chain length)作解釋後,面試官又畫出圖像問他可否用另一方法(structures)來解釋。因此,面對同一問題,牛津、劍橋也看重申請者能否運用多角度思維進行剖析,這些技巧便正是臻至教育面試輔導的重點。
在經濟科部分,他們十分注重分析能力。除了要具體指出問題所在,考慮各個環境、市場因素,以及系統地提出解決辦法。例如有個問題是「如果道路上的加油站與兩個城鎮的距離相等,那麼下一個加油站應該在哪裏建造?」申請者作答時可考慮的角度就包括如何取得最大市場佔有率,和盡量縮短消費者的旅行距離。不過,在作答後,面試官仍可能作後續追問,以測試申請者的反應和思考能力,這時臨場表現就相當取決於日常廣泛接觸時事和思維訓練,這亦是我們經營面試輔導培訓班的價值所在。
透過上述不同學科的介紹,不難體會學術思維能力在牛津、劍橋面試時所扮演的關鍵角色,這亦正正是申請者會被觀察的重點所在。不論即場面試時題目如何千變萬化,只要做到將問題視為展現自己思維工具的「踏腳石」,那麼只要「以不變應萬變」,便不難順利過關。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