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好比春江水,舞中傾溢見真情──專訪舞劇《劉三姐》導演丁偉

國家一級導演、中國舞蹈藝術突出貢獻舞蹈家丁偉,一直嘗試將少數民族的傳說故事,改編為舞劇,他擅長將傳奇人物置於日常生活中,在舞台上呈現他們的喜樂與悲苦。

猶記得多年前看過電影《劉三姐》,那時的我,深深地被黃婉秋吸引着,她飾演主角劉三姐,山歌對唱的場面,至今難忘。

想不到40年之後,「劉三姐」竟在香港的舞台上出現。香港舞蹈團與南寧市藝術劇院有限責任公司聯合製作及演出,為我們帶來舞劇《劉三姐》,本月底將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公演。

電影《劉三姐》1960年於廣西桂林進行拍攝,曾分別於1962、1964及1978年在香港三度公映,亦大受歡迎。對於觀眾來說,有關劉三姐的傳說,很多人都聽過,她的事跡,亦家傳戶曉。

傳說中的劉三姐為壯族姑娘,生於唐中宗年間,自幼聰穎過人,「年十二,淹通經史,善為歌。千里內聞歌名而來者,或一日,或二三日,卒不能酬和而去。」被譽為「歌仙」。每年農曆三月三,壯族男女都會舉辦「歌仙會」,為的就是紀念這位自編自唱,能歌善辯的奇女子。

這個不唱歌的「劉三姐」,究竟在舞台上如何演繹出來?實在教人好奇不已。

就在前幾天,我來到了上環,在香港舞蹈團的排練室,看了舞劇《劉三姐》的綵排,還訪問了丁偉導演。

國家一級導演、中國舞蹈藝術突出貢獻舞蹈家丁偉,一直嘗試將少數民族的傳說故事,改編為舞劇,他擅長將傳奇人物置於日常生活中,在舞台上呈現他們的喜樂與悲苦。

筆者來到了上環,在香港舞蹈團的排練室,看了舞劇《劉三姐》的綵排,還訪問了丁偉導演。
筆者來到了上環,在香港舞蹈團的排練室,看了舞劇《劉三姐》的綵排,還訪問了丁偉導演。

從善唱的「劉三姐」,到舞劇《劉三姐》

談及改編背後的理念,「今時今日,從人的審美觀,到人對世界的認識,都不一樣了……」導演丁偉說。

中年觀眾對電影《劉三姐》很熟悉,最初他也有點擔心,唱歌的劉三姐,怎能跳舞,經典可以超越嗎?

「但在不同的時代,對於經典都可以有不同的演繹,不同國家的經典,像《天鵝湖》,也有不同的版本,曾有全男班的《天鵝湖》,又如最近在香港上演的《癲鵝湖》,翻轉柴可夫斯基經典,新的文本,配上新的音樂,這就是再創造。《劉三姐》也是「經典」,熟悉它的人肯定不少……」

舞劇《劉三姐》,是他與著名編劇馮雙白再次合作,「我們不是想挑戰權威,起初想將舞劇改為「劉三姐」孩子的故事,還是繞不過去,主要是南寧的老百姓不答應。『劉三姐』本來就是他們的驕傲,像『女神』一樣。」最後,他們還是回到「劉三姐」本身,在原來的故事上作出了改編。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劉三姐」,他們要做一個他們心目中的「劉三姐」。

「可是,困難來了。在那個年代,地主與窮人之間矛盾,是一定要強調的,但到了現在這個年代,就不再有這種看法;『劉三姐』是個『歌仙』,是仙人嘛,她敢與地主吵架,抱打不平,雙脇插刀,形象勇敢;可是改編的時候,我還是希望讓她重回人間,做個普通人,她和我們身邊的每個廣西普通女孩子都一樣,很會唱歌,話說的很流利,擁有現代人的情感。劉三姐要有愛情,地主也要愛情,就因為他得不到三姐,才有這個故事出現。」丁偉娓娓道來,不徐不疾。

丁偉表示,舞劇《劉三姐》在精神與氣質上與經典一脈相承,但在表達方式和表現形式上作出不同的探索。這個舞劇,在愛情的描畫方面,花了很多的篇幅,聚焦在三姐跟阿牛的愛情上,在「地主」的塑造方面,也做了不少工夫,「地主也是一個人啊,他也渴望愛情,只是得不到而已;還有秀才,也從一個『蒼白』的,變成一個『滑稽』的角色……」原來時下的年輕人,竟然不知道什麼是「秀才」,甚至不認識什麼是「地主」。

「年青人沒經歷過我們少時那一段歷史,從沒看過《白毛女》、《高玉寶》、《紅色娘子軍》。他們甚至會問『地主』是否即『房地產開發商』?也可以這樣看吧,其實是不同的……」丁偉接着說。

丁偉表示,舞劇《劉三姐》在精神與氣質上與經典一脈相承,但在表達方式和表現形式上作出不同的探索。
丁偉表示,舞劇《劉三姐》在精神與氣質上與經典一脈相承,但在表達方式和表現形式上作出不同的探索。

今年9月,舞劇於廣西首演,丁偉毫不諱言,他希望《劉三姐》在這個時代,在這個多變的社會裏,可以得到大家的認同,舞劇以全新的角度,呈現一個青春、美麗、靈巧,而且一往情深的劉三姐,貼近年輕人的心思,吸引青年一代對傳統文化的關注。

「女主角年輕漂亮,跟電影版中黃婉秋的『村姑』造型不一樣,阿牛也很俊,演『地主』的孩子比較年輕,才20歲,很帥,亦大受歡迎,很多觀眾找他合照,應了一句老話『男人不壞,女人不愛』。」說到這裏,丁偉也忍不住笑起來。

故事的內容淡化了階級矛盾,整個舞劇的氣氛比較輕鬆、幽默,比較接地氣。在舞蹈語言方面,融匯了中國古典舞、民族民間舞現代舞、拉丁舞、Hit Hop,甚至有一點點的芭蕾,跟以往不一樣,還有悠揚山歌……可說是多種表演藝術的重疊。」舞劇在南寧演了五場,很多人也想來看看「不唱歌的劉三姐究竟是怎樣的」。除了40歲以上的中年人,不少大學生也來看,結果一票難求。

「我們不能『重覆』黃婉秋。她的歌唱得那麼好,電影中的劉三姐已是一個高峰,實在難以超越,所以我們去攀另一座高山,走另一條路。」

談到當年的劉三姐──這個舞劇的顧問黃婉秋,丁偉又作出補充「黃婉秋今年70多了,對於改編的舞劇,她感到非常意外,也非常高興,她說『完全沒想過是這樣子!』。如果還是保留原來的老樣子,觀眾層便停留在那個層面。現在的舞劇很時尚、很摩登,漂亮的舞蹈,好看的服裝,好聽的音樂,令觀眾耳目一新。」

觀眾的反應也令他驚喜:「不少人說『這是不一樣的劉三姐』,但從沒有人跟我說『這不是劉三姐』。」

舞劇《劉三姐》女主角年輕漂亮,跟電影版中黃婉秋的「村姑」造型不一樣。
舞劇《劉三姐》女主角年輕漂亮,跟電影版中黃婉秋的「村姑」造型不一樣。

從《媽勒訪天邊》,到《倉央嘉措》

由丁偉與馮雙白合作編創的舞劇《媽勒訪天邊》,與《劉三姐》一樣,取材自壯族的民間傳說,「它改編自一首長詩,講述遠古時代,為了家鄉的陰暗和寒冷,一位美麗的孕婦自告奮勇,去天邊尋找太陽。孩子在途中誕生,她繼續走下去,後來媽媽年老死去,兒子還是堅持繼續走下去。路上,他踫到一個女孩子,矛盾出現了,繼續往前走?還是留在「溫柔鄉」過幸福的日子?為了完成媽媽臨死的囑咐,他選擇了前者。曠野上存在的是孤獨、飢餓,寒冷,他終於走到了目的地,然後,那個女孩子也追上來,出現了一個完美的結局……」這個美麗又古老的故事,劇情很感性,表達了壯族那種勇敢、堅忍不拔的民族精神,為了追尋目標,一代接一代的往前走……它關注人與自然關係,也道出人性、人情,以及人的成長。

多年來,這個舞劇一直很受歡迎,不斷在中國各地,以及美、英、法、德等國巡演。現時香港舞蹈團的藝術總監楊雲濤,畢業於中央民族大學舞蹈系,當年是丁偉的學生,1999年被選中參演《媽勒訪天邊》,亦憑此劇獲第二屆中國舞蹈荷花獎比賽金獎及優秀男主角獎。

舞劇《劉三姐》男女主角排舞情況。
舞劇《劉三姐》男女主角排舞情況。

丁偉導演與香港舞蹈團的合作,始於2002年,楊雲濤亦在當時應邀參與《媽勒訪天邊》在香港演出,其後正式加入香港舞蹈團,成為首席舞蹈員。

2013年,與香港舞蹈團合作《天蟬地儺》後,丁偉再度來港,言及個人感受──「五年後有更多新的面孔出現,更開放、更主動,與其他地方的合作更多,選材也多樣化。例如《紫玉成煙》,舞蹈跟粵劇對話,是新嘗試;本土創作《白蛇》也不錯,跟觀眾很接近……舞蹈的藝術拓展了,視野也打開了。」他繼而指出這次南寧跟香港的舞蹈員合作得很好,「南寧的孩子,第一次來香港,香港比較繁榮,他們感到新鮮,內地跟香港的舞蹈員,各有不同的氣質、品味,彼此的交流,也帶來新的衝擊。」

丁偉原籍貴州,畢業於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對少數民族的題材甚感興趣。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是西藏歷史上著名的詩人及政治人物,他將這個傳奇人物的故事搬上舞台,舞劇《倉央嘉措》於2015年年底在北京首演,三場全滿,座無虛設,哄動一時。

倉央嘉措是活佛,也是個浪漫詩人,25歲就死了,惹來不少傳說,死因至今仍是個謎。在舞劇中,丁偉嘗試挖掘他的內心世界,尋找他人性的一面,把他從神台上請下來,重返人間,「他沒學佛之前,只是個普通的小孩,經歷過學習,有過母愛,也渴望愛情。此劇主要講述他內心的三種愛:對家鄉的愛、對母親的愛和對戀人的愛,聚焦於『愛,還是不愛』。『愛』是對的;『不愛』也是對的。題材雖然敏感,但適合編作舞劇,因為戲劇衝突很明顯。」丁偉笑稱,此劇是為「女性觀眾」而設,因為倉央嘉措長得很清秀,吸引了很多年青觀眾。

丁偉原籍貴州,畢業於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對少數民族的題材甚感興趣。
丁偉原籍貴州,畢業於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對少數民族的題材甚感興趣。

不一樣的劉三姐

丁偉很健談,我們談到台灣的「雲門」,也談到香港的梅卓燕,他還說她編的作品很細膩,跳得很出色……

舞劇《劉三姐》將於11月30日在香港公演。我們談了接近一小時,他得重回排練室去,繼續他的工作。

丁偉導演在排練室觀看排舞情況。
丁偉導演在排練室觀看排舞情況。

離開了上環文娛中心8樓,丁偉導演的話,仍不時在耳畔響起──

「這是2018年的劉三姐,不是1961年的劉三姐。」

剛看完綵排的我,深有同感,也想起了青春版《牡丹亭》!

劉三姐不只會唱歌,還會跳舞……

你會去欣賞舞台上不一樣的劉三姐嗎?

舞劇《劉三姐》海報
舞劇《劉三姐》海報

馮珍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