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香港之前途

思考香港之前途,要清晰了解和支持香港在21世紀的新定位,即作為非常成功和高效能的「中國之世界城市」。

編按:本社作者兼史丹福大學東亞研究中心傑出專家陳明銶教授2018年10月30日不幸逝世,終年69歲。本社沉痛哀悼陳教授,刊登他著作《中國與世界之多元歷史探論》的前言,原題為〈從「中國之世界城市」軟實力角度看香港特區〉,以作紀念。本文將分三篇刊登,以下為第三篇。

現引用知名香港與國際社會聯繫的事例:孫中山素與香港有很深的淵源,在香港接受中學和醫學教育,後來他從事反清以至國民革命,與香港有密切關係。而孫通曉英語,周遊列國,其世界觀和與國際交流的能力是受到香港教育的影響,受香港在國際戰略地位作用的客觀條件和機會影響。孫中山的成就對20世紀中國有絕大的影響,甚至影響21世紀中國的香港特區歷史身份。

香港在回歸中國主權後,終於可以擺脫英殖時期的英式作風,大學改回本科四年制。2017年是香港回歸中國的20周年,因此,正是適當時機,重新根據客觀歷史事實檢討香港特區作為華人社會及中國一部分的角色和定位。鴉片戰爭後割讓香港被視為近代中國的開端。而1997年以後一國兩制的50年過渡期,到2047年,最終是否達到中國大陸和香港特區的全面融合(full scale merger-convergence)還是未知之數。

2047年中國大陸和香港特區的全面融合?

30年後,即2047年,屆時的《基本法》、一國兩制等憲制、行政架構等,可能要面臨改變。故現在香港年青人對中國應該有一定的了解,要深入、客觀、全面地掌握中國歷史文化和現時發展的中國知識(China knowledge)。香港必須要以較平衡和廣闊的全球角度來觀察,能夠本着尊重事實、公正、謹慎的基礎,來推動中國近代史和香港本地歷史,整合優化新課程的教學及研究,對香港作為中國特別行政區的公民教育、主權回歸後香港華人的民族認同感和本土文化的培育,皆有重大的實質意義和長遠的正面作用。

以後中國的香港,可能要在數方面的軟實力(soft power)或在文化思想的軟件上,加強關注和努力,以主動向前推進香港在中國的定位,包括香港與近鄰亞洲地區的交流和香港的世界角色。由於21世紀會可能是亞洲太平洋世紀(Asia-Pacific century),而香港一直以來被喻為太平洋沿岸西端的國際重鎮、金融中心。現今香港政府在宣傳香港時,強調自身是中國及亞洲的國際城市;當然,這是有賴現在學術界、教育界、學生們的共同努力。我們對此相當感激樹仁大學和浸會大學的歷史系承擔這個重要的開拓性、突破性任務,希望以後同類型的「中國與世界」學術會議可以多舉行,範圍更廣,內容更豐富,更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與者。在這層面來說,此文集只是我們的「開胃前菜」。

近年,一帶一路給予香港和海外華人機遇和挑戰,加上最近中國政府倡導粵港澳大灣區跨境合作發展的願景,也是香港一個重要的發展機會。因此,香港應同時三軌(中國、亞洲及世界)並進,在已有認識的歷史、文化、人物與事例中,多了解中國、亞洲及世界,特別是香港華南近鄰也是近親的珠三角。這粵港澳大灣區策略概念,為粵港澳城市群未來的發展帶來新機遇,使香港能夠從區域經濟合作提升,通過與一帶一路同步發展的平台、渠道,上升到全方位對外開放的國家級全球化戰略。這兩大發展願景的藍圖,也賦予香港新使命。提供香港人在內地與世界各地,更多探索發揮才能的潛在機會和實現具體發展的空間,促進香港同時變成更大中華化和全球化。

港澳大灣區策略概念,為粵港澳城市群未來的發展帶來新機遇,使香港能夠從區域經濟合作提升。(亞新社)
港澳大灣區策略概念,為粵港澳城市群未來的發展帶來新機遇,使香港能夠從區域經濟合作提升。(亞新社)

避免出現過度發展危機

近年,全球化(globalization)討論相當熾熱,香港在回應利用全球化機遇同時,應注意其存有挑戰和隱憂,亦同時借鑒中國和外國前例,避免出現過度發展危機(over-development crisis)。今後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香港能夠有突出的功能角色貢獻,積極作出正面反饋,自然而且必然要繼續作為中國與世界的聯繫者。而一般香港的學生均有中英雙語的能力,他們與世界交流時較為方便。

誠盼香港學界師生必須克服香港先天性根本缺陷和現實局限困難,傾心盡力,踴躍教導與學習中港歷史的整合課程,而本着與時俱進和持之以恆的精神,進一步深化、擴大跨越中港歷史課程兼容並包的整合,透過中港歷史整合課程的內涵資訊,可消解部分民眾在政治心理和情感上,對國情/區情教育仍有了解不足的謬誤認知。中港歷史課程當要更盡其能,一環扣一環,有效傳承和弘揚中華文明,以深厚的中國知識底蘊為依托,為香港青少年對身分認同之追尋及價值觀重構的社會軟實力,全面打造建設正能量的基礎。而特區與大中華關係的發展息息相關,可以產生重要的連鎖啟蒙效益,滋養和培育有國家觀念、香港情懷、世界視野的新一代,自然使其影響更廣泛、宏大、深遠,取得積極成果。

珍惜香港 掌握世界

香港人在特區內部,要珍惜、維護、捍衞、加強、促進和拓展香港的核心價值──自由、民主、法治、人權、正義、公平、廉潔、開放、寬容與多元等,這些都是至關重要的軟實力基石,使香港成為具高世界標準和普遍認受性的民間社會,以及高效運作及有特別貢獻的國際樞紐城市。而其普世價值觀是關鍵的軟件資產和不可忽視的因素,確保香港與文明世界/先進發達國家的無縫暢順聯繫,構成香港強大的整體軟實力和全球吸引力,這些往往是中國大陸城市所缺乏的。香港人必須盡全力積極防範香港之軟實力受到威脅和侵蝕。中國21世紀的全球戰略為香港特區的軟實力的向外投射提供助力,而後者亦會轉向貢獻前者,可望催生以「中國──亞洲──全球」聯繫為主軸、具有深刻全球戰略意義和重要功能,處於「第三波全球化」前列的世界城市──香港。

香港人在超出特區邊界範圍以外,既要全面掌握中國知識,更進一步,也要有遠大的中國與世界交互性望向意識,多進行對東方與西方整體性國情之橫向比較、歷史經驗與現代問題之縱向研究,客觀、全面的認識中國和西方國情。希望藉此學習觀摩,最終可達到理解和認識世界,即「立足香港,連合祖國,放眼世界」。香港人能主動探索,可擁抱未來。

所以若期盼香港在大中華的大家庭中擔任一個成功的、有貢獻的、走在時代前端的世界城市和國際金融、商貿、通訊和運輸中心,必然要認定確保香港不會變成中國的另一個普通城市,應積極思考框架外的出路。所有香港人都要竭盡全力超越狹隘、自我約束的過度強烈本地主義綜合導向,以及阻止排外情緒,更絕對不能夠抱有固步自封的孤島心態。

盼望香港人應該和必須要同時向三線──大中華、亞洲和世界──進軍,加強對中國、近鄰亞洲和全世界的了解。思考香港之前途,要清晰了解和支持香港在21世紀的新定位,即作為非常成功和高效能的「中國之世界城市」(China’s world city)。香港人作為「香港中國人」,正正就要加深國家觀念和對中國的了解,亦須把香港放在更廣闊的全球文化、政治、經濟脈絡之中,必須盡全力防止香港之對外聯繫互動和國際性功能表現的減弱。

若本書能夠加強香港和大中華人士對於這幾方面的更大關注,引起各界對書中關鍵課題的迴響,便是作出了正面貢獻,值得仔細閱讀參考。

從「中國之世界城市」軟實力角度看香港特區之三

本系列文章:

中國在國際舞台日漸昌隆

研究香港歷史必須納入中國因素

新書簡介

書名:中國與世界之多元歷史探論

作者:陳明銶、鮑紹霖、麥勁生、區志堅

出版社: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