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管理專業協會於10月23日舉行「掌握機遇 盡顯優勢」領袖研討會,由周大福珠寶金行董事總經理黃紹基主持,邀請四位企業領袖演講,介紹最新的科網趨勢與大灣區商機;四位嘉賓為:普華永道稅務及中國商務諮詢總監李志雲、Clare.AI聯合創始人及首席運營官何思穎、泰笛創始人兼CEO姚宗場、周大福珠寶集團業務分析和技術應用總經理李天熹。內容撮要為下:
黃紹基表示,今年管協主題是「掌握機遇 盡顯優勢」,先後舉辦一連串活動去介紹科技,例如5月帶團到科學園參觀科技新貴Master Dynamic與商湯科技,體驗了人工科技、人工智能、納米技術、無人駕駛、圖像辨別等先進科技,9月亦赴廣州的視源科技園去看高效的會議平台,以及先進醫療科技的智能系統,主題年工作小組去年起亦推出青年發展計劃,結合企業支持,為中學生、大專生舉辦十個不同的企業參觀活動,讓青年了解不同的發展機會,有助規劃生涯。他強調,今次活動是主題年重頭戲之一。
9+2大灣區 各城市有分工
李志雲在跨境稅務、中國稅務、商業諮詢等有豐富經驗,亦曾為多間跨國企業服務過,長期在中國大陸工作,熟悉國內商機。李志雲介紹粵港澳大灣區,指所謂9+2概念,是指珠江口沿岸9個城市與香港、澳門。他指出,若單計九個城市,名列前茅的是深圳、廣州;排在第八、九位的通常是肇慶、江門、惠州,在九個城市中相對落後,但在整個中國中不算落後。
李志雲強調,目前大灣區的數據如GDP(本地生產總值)是很大、很漂亮,但人均GDP或科技水平則仍有差異,而大灣區今年為止所以能與別國一較長短,是在於區內面積大,人口多,與別國的灣區相比,大灣區是製造業較明顯。三分之二為服務業,三分之一為製造業。至今中國政府認為大灣區有可能成功,李志雲總結為五個因素:有金融中心、有技術創新中心、有眾多大學、有交通網絡、城市間可以分工。
他解釋,香港是全球三大金融中心之一,亦是全球第一的人民幣離岸中心,債券市場稍弱,但仍屬全球前列,絕對有優勢;雖然香港在創新仍須「加把勁」,但與深圳合併計的創新指數很高,屬全球第二。「為何會有大灣區的概念?其實就是整合11個城市的優勢,然後互補,好像踢足球11個人,一齊出去打。」
「說到創新也好,研究也好,其實最重要還是大學,還要是高質素的大學,這方面其實香港有明顯的優勢。」李志雲坦言,大灣區內很多城市都有大學,數量最多的是廣州,深圳也有些,但以全球排名計,香港直把其他城市比下去,大學、研究創科的資源十足,兼且香港部分大學在大灣區也有分校。交通網絡方面,李志雲指11個城市投放不少金錢在基建,使互相緊連,其中深圳、廣州、香港、澳門均有機場,其中香港加澳門共計有300多個航點,而港珠澳大橋又將數個城市拉近。
他坦言,中央在九個城市中有分工,但其中產業政策有七、八成重疊。據他觀察,目前深圳主力做資訊科技;廣州每樣都不俗,但不知何者突出;佛山做小家電,中山、江門做傳統產業,珠海多做一點科研,但看不清肇慶定位,大概是製造業。
科創「戰場」日益複雜
第二位講者何思穎創辦了Clare.AI,業務定位是主力做聊天機械人,為銀行、基金應付大量諮詢,同時收集客戶數據,省卻銀行分析客戶理財取向時所需的成本及時間。何思穎表示,以前會不明白為何工作也有即時信息群組,但今日已成常態,因客戶期望能與公司有即時對答,反映現今客戶對公司的期望轉變迅速。她指出,有七成消費者光顧前,都會先查清行內其他對手、用戶評語等,這種趨勢是挺明顯。「以前的人真的喜歡面對面,現在的人,打電話給他們,是會很不願意地接聽電話,我指是我那一代。除了電話以外,我們會轉用電郵、社交媒體,現在再新一點的話就是WhatsApp一類。所以我們發現原來公司過往說:『你快過來我處開會。』現在變成:『你快點回覆我吧,我已發訊息給你。』這樣轉變得很厲害。」
何思穎引述《南華早報》研究指,最傳統、經常到訪分行的客戶,其實是購買金融產品最少,原因是網上買賣太方便,亦更樂於落單,總比到分行辦手續容易,從中看見網上客戶值得吸納;進而令更多金融機構光顧她公司。她指出,愈來愈多大公司用聊天機械人,現時的機械人主要應付簡單問答,未來會寫入更深的程式,反映這個「戰場」日益有趣而複雜,但好在這回事愈來愈多人認識。
現時Clare.AI以香港為總部,何思穎解釋,很多公司紮根於香港,會同時買該公司五、六種語言的服務,用於亞洲各國,令Clare.AI迅速擴展至海外,如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何思穎認為,現在公司看到有很多商機,例如不少中資企業靠香港走出去,Clare.AI常與中資企業或其分行合作,故公司在亞洲的據點能協助客戶開拓海外市場。另外,香港與大陸法律不一,何思穎表示,希望大灣區未來會有相應法規,令公司輸送數據時能確保安全。
創業要適應潮流
第三位講者姚宗場曾創業多次,最終創辦泰笛,以網絡平台提供上門居家服務。姚宗場總結經驗,認為創業要認清有些事能改變,亦有些事不能改變,要適應消費者的思路。
「在我第一次創業的時候,適應這個市場比什麼都重要。」姚宗場第一次創業是做廣告,賺了很多錢,但全在第二次創業時輸了,因他當時選擇了一個「無法改變的東西」,做互聯網金融。他認為,互聯網金融在2013年的趨勢非常好,但他在2008年做的時候,想去改變、教育這個市場,結果把錢輸了。到現在他就明白創業其實是要適應其他市場,適應潮流。他相信大灣區是非常好的時間點,如果能把握好時機,就是好事。
姚宗場年來在中國跑了很多城市,發現一線城市各階層之間看不起對方,而三至六線城市的幸福指數可能比上海還高,該區居民更表示他們不想去大城市,怕壓力太大,令他感受到整個中國的市場是分層的。以此分層,姚宗場認為中國前三成人口有消費力外,在以下五成人口,也有很大的市場,值得留意。他指出,大灣區的市場像15年前的上海,大家都聚集至此,質素不俗,兼且人口分布比較扁平。
姚宗場分析,上海今日所以發達,與金融離不開關係,而香港有許多很好的上市公司,可大家一起創造經濟價值。姚宗場說自己也在考慮大灣區,認為大灣區是非常難得的機會,應該會有不錯的人與資金聚集,將是創業者未來五至十年的商機。
做創新要有風氣
第四位講者李天熹在資訊、資料分析等範疇有20年經驗,曾為稅局、莎莎、香港電訊、滙豐等機構做諮詢,2004年被調到大陸工作,2016年才回港。他憶述當初出發時覺得香港科技很厲害,但回港一刻覺得香港技術慢了,有很大差別。李天熹建議香港人要看闊一點,經高鐵去福田,再搭的士到南山區,他形容該區與矽谷能一較高下,不單有很多醫療的科研,也有騰訊、華為的據點。他提到,該區有一家公司做有關豬隻的技術,如研究品種、飼料、身形等,單計在深圳的收入已達20多億元,認為大灣區有很多創科公司都值得香港人學習。
李天熹表示,周大福每個年代都有新技術發展,近年推出T MARK技術,將數據放入鑽石內,不得更改,用150倍的顯微鏡可看到標識,外界難以仿製。另外,周大福所有貨品都有雷射標籤,用作展示的盤子都裝有接收器,記錄客人看貨品的時間、次數等數據,但不會辨認客人樣貌,收集數據的過程類似網上追蹤客戶。
他引述書本指,做創新一定要有做創新的風氣,但在香港難以延攬人才去做分析。他不認同創新不到就抄襲的文化,而應該用自己的優點去做創新。李天熹強調,做產品一定要易用,其中中國五、六線城市的可支配收入其實是最高,因40歲以後的人不用供樓,故他所做出來的產品給年輕人之餘,也是面向大眾市場。
大灣區稅制待釐清
踏入對談環節,李志雲解釋大家對大灣區有稅制疑慮。他指出,香港實行國際的會計法制,外國公司亦喜歡與香港公司簽約,因在這裏仲裁很容易,但現時大灣區尚有問題未解決,如資金流、信息流等議題,「那你如何看待呢?」今年8月底人大通過《個人所得稅法》,在大陸住滿183日,便須申報全球收入。李志雲坦言,大家最憂慮是往後全球收入是否都被徵稅,「香港物業正在收租,香港股票正在收息,是否都要交中國稅?這是最擔心的一件事。」他補充,大灣區其實亦有很多香港商人等正在游說,笑言:「你一方面大灣區說要9+2融合,另一邊打入全球的收入徵稅,有些『抄家』的味道。我香港物業收租不關你事的!」他表示,目前有待中國政府最後決定,預料今年內會有定案。
被問到如何培養創科人才時,李天熹認為,香港是有人才,但自然湧入銀行業,他只能從篩出來的人才中盡量招攬。他強調香港創科不要做太多,集中一、兩個範疇即可,如醫療、教育,順道解決未來社會問題。何思穎補充,公司招募科技人才時,發現很多人未必有人工智能等相關的學歷,但會一直經網上課程學習嶄新知識,真的有興趣的話,可以善用這類方法充實自己。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