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首富李嘉誠突然宣布「分身家」,將四成長江與和黃股份等總值數千億港元的資產,悉歸長子李澤鉅,引來全城熱話。發布會上,有記者打趣說很多年輕人都問,為什麼我的爸爸不是李嘉誠?這恐怕是人人心中的問題,大家有否想過,如果乃父貴為「公廁大王」,獲配的「身家」將會是什麼呢?
以絲綢養活公廁
沒錯,答案是公廁,而最珍貴的就是內裏的糞便!對現代人來說,糞便絕對是廢物;但在百多年前,它卻是寶!這麼一說,公共糞廁(只設糞桶收集糞便,不備水沖廁)就是「金礦」。不少人認為殖民政府具備高新技術,為殖民地引入先進的公共衛生設施如公共水廁;現實卻是及至20世紀初,水廁技術仍未臻完善,加上財政緊絀,政府極度依賴華籍地主或地產商經營的商業公共糞廁來維持基本公共衛生。說穿了,政府公廁及商業公廁均淪為糞便收集站,收集而來的糞便隆而重之運往絲綢重鎮順德,作種桑養蠶之用,為歐洲列國供應品質優良的絲綢製品。1860至1920年代期間,公廁服務得以持續,全賴蓬勃的國際絲綢市場;以經濟角度管理公共衛生,讓商人從中港跨境糞便貿易中致富,夥拍政府提供公廁服務,共同管理城市公共衛生。
這闡述了數個問題:一、殖民政府並不一定為殖民地引進衛生現代性(modernity),當中除了因為財政困窘,更受困於技術水平未完善;二、公共角色並不必然存在二元對立或階級性,政府為服務提供者,本地社會則是被動的服務接受者,兩者角色大可逆轉;三、在地域分工上,無論是殖民地──香港,又或半殖民地──中國,均成為歐洲列強的資源供應或生產基地,荒謬的是香港這片小小殖民地的公廁服務,竟取決於國際絲綢市場的發展。以經濟角度管理公共衛生,便造就了「公廁大王」點糞成金之路。荷李活道是早年最繁華的街道之一,熙來攘往,絕對是「集糞」的好地方,無怪乎接連的橫街窄巷設有多所公廁,且看「公廁大王」如何點糞成金。
!doctype>新書簡介
書名:《荷李活道:尋覓往日風華》
主編:鄭宏泰、周文港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日期:2018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