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李活道與文物交易

研究荷李活道的交易史,可以讓我們更好地了解20世紀中後期中國藝術品的集散過程、歐美日等地收藏中國藝術品的過程、世界著名收藏家、收藏機構的發展歷史。

文物交易是現代藝術史發展的基石。大量的藝術品易手,就需要賣家去研究賣品的特色,買家要研究值不值得買,中介人也要清楚藝術品的所有特色、現在市場的流行趨勢、價格區間。於是,研究藝術品的歷史,變成市場上各方都需要的知識。買方賣方不僅僅是獨立的個人,也有公立機構、大型組織如博物館、大學、圖書館等。同理,若對某類藝術品的買賣停止,藝術史的發展勢頭也會緩慢下來,除非得到國家、公立機構的無償資助。文物交易對現代藝術史如此重要的影響,近年來也得到學者的關注。包括美國德拉瓦大學(University of Delaware)藝術史系副教授Vimalin Rujivacharakul、美國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Florida)哈恩藝術博物館(Harn Museum of Art)亞洲藝術館員Jason Steuber、同校藝術史系副教授來國龍等學者,分別編輯了兩本論文集。(註1)論文集中有諸多學者,各自對機構收藏史、藝術品收藏家史等題目發表見解。

近代中國藝術品 經荷李活道集散

近現代的中國藝術史,是由歐美的大型博物館、著名藏家、中介人等助力發展而來的。大英博物館(The Bristish Museum)與美國華盛頓的弗利爾藝術館(Freer Gallery of Art)、波士頓藝術博物館(The 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等,都跟著名的藏家、中介人有密切關係,才能收藏到精美的中國藝術品。這些博物館裏的中國藝術收藏,多數是從19、20世紀初、中期發展而來的。其時中國的動亂、中國藏家的家道中落、歐美、日本藏家的財富增長,都導致中國藝術品大量流出中國,而當時的流出口岸,可能就是當時的大型港口,如上海、天津等地。這有待將來更多的研究去揭示藏品是透過哪裏的港口流到歐美、日本。但到了20世紀中後期,大量的中國藝術品離開中國大陸後,第一個轉口地方就是香港,透過香港再轉到世界各地。而香港的文物集散地,就是香港島的荷李活道。研究香港的文物交易史,就是集中於荷李活道的交易史。研究荷李活道的交易史,可以讓我們更好地了解20世紀中後期中國藝術品的集散過程、歐美日等地收藏中國藝術品的過程、世界著名收藏家、收藏機構的發展歷史。這對於研究中國藝術品的收藏歷史,乃至全世界的收藏史,都有着重大的貢獻。而收藏史則是全球政治、經濟、軍事的風向標,對揭示全球治亂、財富流向的歷史,有莫大關聯。

鳴謝:

此論文獲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研究資助局優配研究金(項目編號:HKBU 12625716與HKBU 12604017);台灣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年亞太地區研究計畫類(No. RG025-P-15);香港浸會大學2016-17年Faculty of Social Sciences Collaborative Research Grant(SOSC/16-17/CRGID1);香港浸會大學Faculty Research Grant(Cat. II, FRG2/15-16/045)資助,謹此致謝。

新書簡介

書名:《荷李活道:尋覓往日風華》

主編:鄭宏泰、周文港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日期:2018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