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月娥能否為香港燃點希望?

林鄭的「燃點希望」口號,又是為了什麼呢?她是否意指香港失去了希望,在她的領導下,香港人可以重燃希望嗎?

「現在又是美國的早晨!」已故美國總統列根在1984年角逐連任期間,用上這個電視廣告來加強印象,它令選民產生很大的共鳴,即使到了今天,仍被評為有史以來最好的政治競選廣告之一。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期間,幾位共和黨候選人也把這句口號變化來用,結果是由特朗普勝出。

2008年的總統選戰中,奧巴馬用「是的,我們能夠!」的口號來加強聲勢,同樣被認為是最佳政治口號之一。

「令美國再度強大」是特朗普2016年的競選口號,儘管也曾讓特朗普的支持者產生很大的共鳴,但與列根和奧巴馬所用的口號相比,不可同日而語。

政治領袖利用口號 各有原因

「堅定前行 燃點希望」這句口號,印在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2018年《施政報告》的封面上,但卻算不上原創,因為美國民權領袖傑克遜早在1980年代就已用過「懷着希望活着」的口號。

列根「現在又是美國的早晨!」的競選連任廣告旨在提醒選民,在他當總統的首個任期內,美國已從包括伊朗人質危機等的黑暗日子中反彈。在卡特總統任內,有52名美國人被伊朗扣押為人質達444天。

奧巴馬的口號「是的,我們能夠!」旨在告訴美國人,國家可以振興,恢復其國際形象,並在布殊總統執政8年後向前邁進,當時美國正陷入衰退,作為「反恐戰爭」的一部分,布殊先後在中東發動戰爭,攻打阿富汗和伊拉克。

關注民生問題 就能燃起希望?

林鄭的「燃點希望」口號,又是為了什麼呢?她是否意指香港失去了希望,在她的領導下,香港人可以重燃希望嗎?數周前,我曾在TVB明珠台的節目中問過她這個問題,她告訴我,很多人都覺得香港失去了曾經擁有的正能量和希望。

我問她為什麼?她回答說,這是由於複雜的原因,而不僅僅是單一的原因。她指出,社會上的政治爭拗和分歧,阻礙了香港向前發展,讓深圳等競爭對手追上並超越香港。

林鄭承認,部分應歸咎於政府領導不力,但她表示失去希望的最大原因是由於負擔不起的房價,以及輪候公屋排長龍造成的住房危機。

林鄭承認,在她餘下的3年零9個月的行政長官首次任期內,不大可能找到足夠的土地建設足夠的房屋,令大眾可以負擔樓價。當然,她沒說會或不會角逐連任特首。

但是,這些就是許多香港人失去希望的原因嗎,還是有其他更根本的原因?光靠負擔得起的住房來燃點希望,還是人們想要的不僅僅是民生問題的解決之道?

回歸21年 年輕人看不到希望

每當我向反對派立法會議員提出這些問題時,他們大多數會給我相似的回答:這不僅是民生問題,也不是因為輸給深圳才產生失去希望的年輕一代。當然,房屋和其他民生議題是問題的重要部分,但更深層的根本原因,其實關乎香港回歸後21年的發展方向。

很多香港人,尤其是年輕人,看不到符合他們理想的未來,特別是他們的政治理想。當我問反對派為什麼最近那麼少人參與示威時,他們沮喪地回答,人們在2014年的佔領運動失敗後就放棄了。

這就是為什麼6名反對派立法會議員因宣誓風波而被取消資格時,當香港眾志的周庭和工黨的劉小麗被宣布立法會候選人的提名無效時,當特區政府拒絕為馬凱(他主持了主張港獨的陳浩天在外國記者會的演講)的工作簽證續期時,我們看不到大規模的抗議示威。

反對派無作為 建制派就高興?

最近唯一的一次大規模示威,是反對政府建議在大嶼山對開海面建造一個巨型人工島,以便日後建屋。即使根據警方數字,這次示威有大約6000人參加,但跟香港以往的大型示威相比,規模已算小。

北京的支持者很可能會感到高興,反對派已經成強弩之末,特別是在立法會,因為不少反對派議員被取消資格,以及政府禁止認為不受歡迎的人參選,令他們的投票權被削弱。

然而,作為一個自由社會,沒有強有力的反對聲音,如何才能起到健康的制衡作用?多數人認為北京正在加強對香港的控制,特別是港獨聲音甚囂塵上之後。我曾多次說港獨出師未捷身已死,但它仍然令北京感到不安。

京拒容忍港獨 擔心外力亂華?

儘管支持港獨的市民很少,北京領導人為何對其零容忍,上周變得更加清楚。上周一個香港媒體高層代表團訪問北京,內地官員敦促他們要防止外部勢力利用香港威脅國家安全。之前我也說過,擔心外部勢力利用香港威脅國家安全,是北京鐵腕對付港獨的主因。

可是,獨立運動被扼殺後,希望就會回到香港來嗎?當然不會。舉例說,香港的官員甚至對北京在港珠澳大橋開通的安排上一無所知,年輕人怎能相信他們和他們的理想會有未來?

隨着北京愈來愈多地插手香港事務,香港人,特別是年輕人,再也難以掌握自己的命運。除了改善房屋供應和其他民生議題外,這些人需要獲得保證,他們的未來,會在一國兩制下有話語權。

他們對此不大肯定,這是他們失去希望的根本原因。如果林鄭希望重新燃起希望,她要關注的就不僅是民生問題。

原刊於《信報》EJ Insight,本社獲作者授權翻譯刊登。

褚簡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