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不同意香港最迫切需要解決的是糟糕的房屋問題,反對派也承認這一點,儘管他們堅持政府不能以房屋問題作為忽視政治改革的藉口,並認為解決房屋問題和政改可以同時進行。
民生無小事 林鄭可加分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明白,民意調查一直表明,與民主相比,人們更關心一個負擔得起的單位、向上流動的機會,以及其他民生議題。這就是為什麼她周三在立法會宣讀《施政報告》,而不理會政客在市民面前譁眾取寵的原因。
這是一場聰明的政治秀,或許能短暫提高她的聲望。無論如何,我們有的是全球價格最昂貴的住房市場,普通香港居民負擔不起樓價。公屋輪候冊上有超過25萬宗申請,他們平均需要等候5年才能「上樓」。
超過25萬人生活在細小的「劏房」裏,香港是發達地區中,貧富差距最大的地方之一,這裏有逾130萬人生活在貧窮線下。無法負擔的房價,加上對社會的種種不滿,就像一個隨時會爆炸的火藥庫。任何承諾撫平這種根深柢固不滿情緒的政治領袖,聲望都必定看升。
林鄭月娥致力改善人們的生活,開墾土地用於住房,取消強積金對沖機制,幫助少數族裔,以及燃點希望。這是一個旨在粉飾她作為基層領導人形象的演講,她的前任梁振英無法做到,儘管他也有許多符合民粹的政策。
談香港願景 高官皆噤聲
像多數其他香港人一樣,我知道林鄭會避談政改這種令人不快的議題,一如她去年發表首份《施政報告》時那樣。不過,除了政改外,有些議題她亦從未觸及,然而特區政府和北京領導人卻遲早都要面對這些問題。
行政長官對香港的長遠未來有何想法?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國在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原有的生活方式和核心價值將保留50年至2047年,然而現實的情況是,回歸21年來,香港已發生重大轉變。
每一個城市都會在現代化、都市化的過程中發生變化,今天的香港,與1997年中國恢復行使主權時截然不同。新的建築、鐵路、道路和各種基建設施令我們的城市面貌,與21年前相比有很大的改變。香港的富豪人數比紐約多,政府擁有數萬億元財政儲備,但社會的不滿仍是一個長期的問題。
與此同時,市民的願望也在增長,他們希望空氣更清新,醫療服務改善、有更好的教育設施,工人有更公平的待遇。他們希望對於香港的管治有更大的發言權,許多人堅持認為只有所謂「真民主」才能實現這些願望。
然而這些都不是我所說的轉變,我要說的是走向2047年時,我們可以期待的長期變化。經濟融合已經成為本地和內地官員流行的說法,他們利用一切機會宣傳,我們可透過與內地超大規模經濟「融合」獲得的好處,林鄭在周三的演說中重申了這一點。
五十年未滿 很多事已變
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因此香港與內地經濟融合是無法避免的。大灣區、高鐵西九龍站和港珠澳大橋,都是為了要淡化香港與內地的邊界。
已故的鄧小平在八十年代末提出一國兩制,他設想落後的中國,經過50年的發展會更像香港,而不是相反。多數人也認為,「五十年不變」的意思是給中國時間,不僅是經濟上追上香港,而且在政治上也向香港靠攏。
不過,鄧小平的想法已不再有效,中國經濟不需要50年,便已追上香港,在許多領域上,更只需不到一半的時間,便已超越我們。很明顯,北京現領導層無意亦不打算變成像香港那樣的政治自由社會,很多人事實上害怕北京現領導層意圖逐漸侵蝕香港的民主自由,使之變得更像大陸。
他們指出,禁止香港民族黨活動、拒絕給英國《金融時報》亞洲新聞編輯馬凱的工作簽證續期,只因他主持的外國記者會講座邀請鼓吹港獨的陳浩天演講。北京甚至不能容忍非暴力的港獨討論,取消6名反對派的立法會議員資格,又堅持政改必須包括篩選行政長官參選人,都是要令香港在政治上更像大陸的證據。
政治趨融合 將告別昨天?
現在香港的內地的經濟融合正走上快車道,那是否意味着接近2047年時,政治融合也會逐步實現?無論本地還是內地官員,都沒有討論過他們對香港的長遠想法,有人說,距離2047還有29年,現在討論太假設性了!
但這並不像表面看那樣假設性,北京一再強調,「一國」先於「兩制」,令我震驚的是,林鄭月娥在她最新的《施政報告》中,談到「一國」原則的重要性,而對於「兩制」卻只是約略提及。
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與內地漸行漸近很自然,但政治融合是否應該伴隨經濟融合而來?一個在經濟自由中成長的城市,是否要逐漸遠離賦予她生命的價值,走向她視為陌生的一切?是的,這是個敏感的問題,不只是香港人,中國的領導人也應該開始思考。
原刊於《信報》EJ Insight,本社獲作者授權翻譯刊登。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