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禮謙:房屋問題源於政府保守思維

石禮謙指出,房屋問題不是居住環境的問題,而是社會問題。問題不是香港土地缺乏,而是政府要用心地關心市民,令社會分享更公平。

編按:健靈慈善基金舉辦「你我的香港 Our Hong Kong Forum」講座早前邀請教育學者陳美齡博士主持講座主題為「增房闢地 專家獻策」,邀請鄉議局當然執委林國昌律師、土地研究員葉文祺先生、工程師學會前會長陸宏廣博士、紀惠集團行政總裁湯文亮博士,以及立法會地產及建造界石禮謙議員進行討論,一同為香港土地問題,發表意見及提出建議。以下為石禮謙議員所發表的內容摘要:

諮詢市民對香港有利?

我今天來不是代表地產界,是代表普通市民出席。我在地產界工作已30年。我覺得香港過去的成功,源於開放的市場。在開放的市場下,政府所作的行為最少,但是政府有政策令市場配合人民需要,因此一國兩制能如常發揮。

我覺得過去10年,市場受到愈來愈多衝擊。政策和市民需要,哪個比較重要?我覺得需求不能凌駕於原則上。《基本法》賦予我們政府行為做多一點,但是政府往往用民意歪曲市場。我覺得土地專責小組做了很多工夫,但是這些工夫重要嗎?特首會重視這些工夫嗎?在行政主導的政府下,所有政策都是經過官員的考察、了解民情得來的,但現在政府卻說要重視民意。特首是1,200選委選出來的,立法會議員是市民選出來的。有哪一個民意代表比立法會更好?政府要一個小組去負責。這個政府將來所有政策都要出外諮詢呢?23條是否需要向外諮詢呢?《國歌法》是否需要出外諮詢呢?教育法是否需要出外諮詢呢?市民喜歡的就實行,市民不喜歡就不考慮了?諮詢是否對香港是好事?為什麼我們要分化社會?

當政府推動諮詢,開窗只吸收無害空氣,不可能的,會吸收有害的空氣。所以香港今時今日能夠成功,因為我們有和諧的社會。

土地不足非香港獨有

土地問題因為土地不足?全世界任何城市都土地不足。長遠房屋計劃將會興建48萬單位,但突然減至46萬,沒有解釋。2030年香港發展很清晰,香港是一個現代的城市,在法治地位,是亞洲最有秩序的都市。忽然林鄭月娥說要聽市民的聲音。700萬人聲音,她能聽得清楚某人的意見嗎?她聽得最多的是自己望向傳媒鏡頭的聲音。

土地是不足夠的,但你看戰後至今。每次人口增長,就填一些土地。土地小組的18個選擇就代表民意,有什麼民意比立法會更好?立法會就是民意代表。此外,如果政府聽取民意,但最終做不到任何成效,社會就會動盪,影響經濟,情況難以想像。

我們現在面對房屋的問題。目前最短缺是公屋。有28萬戶輪候公屋,輪候時間由3年變5年。很多年輕人為了置業,需要得到公屋單位,然後再申請「綠置居」、「白居二」?這剝削真正需要良好居住環境的市民。

政府需要解決公屋的問題,照顧有住屋需要的人。香港貧富懸殊全世界第一。貧困家庭輪候公屋5年,小孩在惡劣的居住環境成長,但政府坐視不理,不願解決問題,而是將問題交給土地小組。

石禮謙認為,如果政府聽取民意,但最終做不到任何成效,社會就會動盪。(土地供應專責小組 Facebook)
石禮謙認為,如果政府聽取民意,但最終做不到任何成效,社會就會動盪。(土地供應專責小組 Facebook)

政府應檢視土地問題源頭

問題不是土地短缺,問題在於政府。政府向地產商徵收空置稅,是否如政府描述,有大量數字?政府正如Bee Gees名曲Started a joke一句“the joke was on her”。上年有9,000個單位落成了,有6,000個賣出,餘下未賣出或出租用。但政府如常徵收空置稅。每一個政策都要有公平原則,不能只懲罰一群人。為何只要地產商交稅。要交空置稅的話,所有人都要交稅。

政府已壞到入心,如果不改革,小組只留意哪裏有土地,但不留意土地問題怎樣來。當問題愈揭愈多,事實就會出來。香港的問題不止是土地問題,政府需要改變思維。

為什麼出現空置單位?如果單位已取得入伙紙(Occupation Permit、俗稱OP),賣樓就要交空置稅,怎樣賣出?還有如果沒有滿意紙(Certificate of Compliance,俗稱CC),也不能賣出。單位空置時間可長達一年,款項多達100億。羊毛出自羊身上,是市民付款的。

現今社會最大的敵人是地產商。政府推出辣招就能解決房屋問題?2010年至2017年的四個辣招,影響市道甚大。上年單是辣招費已多達61萬億元,這筆款項如果興建老人單位,絕對是好事。但是我可以告訴給你們,政府是多麼無能!老人家對香港貢獻不少,但5,000個老人去療養院時,死了都走不進去。政府還幫助年輕人「綠置居」、「白居二」。為什麼要幫助年輕人,不幫助長者,因為長者沒有選票?房屋問題不是居住環境的問題,而是社會問題。問題不是香港土地缺乏,而是政府要用心地關心市民,令社會分享更公平。

地產商只是權力遊戲的核心。政府的高地價政策才是真兇。麵粉很昂貴,做了麵包後,但要等候一年才可以賣。地產商合法地做生意,為何矛頭指向地產商?從公平角度去看,如果政府不檢討政策,就要小心。2010年地產商售出1,4000個一手樓單位,11萬個二手樓單位。辣招推出後,數量不斷下跌,2017年地產商只售出4萬個二手樓單位。二手樓供應是房屋最大供應者,數量減少,影響銀行,影響經濟,影響社會階梯。政府的居者有其屋政策放在私人市場上,社會階梯會斷開。

石禮謙認為,土地專責小組只留意香港哪裏有土地,但不留意土地問題怎樣來。(亞新社)
石禮謙認為,土地專責小組只留意香港哪裏有土地,但不留意土地問題怎樣來。(亞新社)

興建公屋 維持社會和諧

王于漸教授提議要公屋居民將單位讓給其他有需要的人,為何建議公屋分租?居屋單位不算大。香港社會是開放和公平的,市民應該有更多選擇。公屋分租,一個細小單位,還要住多一位素未謀面的老婆婆,出現很多社會問題。

建立公屋就是令社會和諧,因為高地價政策,無法得到應得的資源。

領匯有責任配合公屋,但政府把公屋街市賣給領匯。平價街市消失,剝削市民選擇。

政府每一項政策都是用金錢來衡量,這是錯誤。為何2003年政府推出勾地政策?因為當時市道很差,樓價大跌70%,有樓都不願意去賣,否則影響銀行和經濟。為大局着想,出勾地政策,政府保存土地。市道好轉時,立法會建議曾蔭權政府賣地,否則不夠地用。

曾蔭權最大的問題是停止興建公屋,帶出今時今日的社會問題。林鄭月娥也有這個問題,不是着重興建公屋和居屋,只是着重年輕人能夠買樓,但是買樓不是政府的責任。政府的責任是怎樣安置沒有房屋居住的人。香港有9萬戶板間房,有28萬人輪候公屋。我們的責任是怎樣令輪候公屋人士盡快上樓。

專家說話就天下無敵,建議沒有經濟利益,只有經濟矛盾。政策要公平公正,還要合情合理。

過往社會一個單位分租給多戶人。從前大家在貧苦的環境生活,自己不會覺得貧苦。現今社會進步不少,但政策倒退是剝削政府的資助。我相信社會有公義。

香港還有很多土地選項

有人提議在郊野公園建屋。我不是環保人士,但了解他們的反對建屋的理據。郊野公園是將來的財富。今天有很多方法,例如市區重建、改善政府架構,將來的財富需要今天用嗎?香港並不會消失,每年都有人口增長,總有辦法解決。

林鄭月娥利用高爾夫球場,掀起土地問題,製造社會矛盾。然後政府說填海、公私營合作能解決問題。高爾夫球場只有45公頃,可以做什麼?內裏也有很多祖墳等需要留下來的土地。

高爾夫球場會員反對,非高爾夫球場使用者則贊成興建。這些分化心理過去甚少出現,今次實在太可怕了,不值得鼓勵。

香港有5萬幢舊樓可以重建,有1,200公頃農地可以用。為什麼業主不願重建?最大問題是政府貪心價值。政府有300多間空置學校,部分更空置超過20年。如果政府有心去解決房屋問題,300多間空置學校所得的土地可以興建很多單位。

我做過市區重建。為何市區重建做不成?因為業權分散,沒人對舊樓有興趣。發展商收購舊樓都會計算收入。發展商收購舊樓八成業主,就可以向政府申請強拍。香港是法治之區,不可被他人所逼。

政府真正需要解決問題,而是純粹聽取市民的聲音?我的願望只是希望政府為香港市民好好地做自己的工作。

「增房闢地 專家獻策」三之二

本系列文章:

與曾鈺成對話 鄉議局執委:香港土地規劃一塌糊塗 

專家獻策:填海之外,還有什麼方法解決土地問題?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