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當年我國由春秋演變為戰國,中原大地由有霸主維持秩序,淪為森林法則,國與國之間縱橫稗闔,戰火不斷。
對比一下,這是不是很像今天的國際形勢?我們正由有美國霸主的春秋演變為全面碎片化的戰國。
我們以前對局面的判斷是「一超多強」,之後改變為幾大陣營。但是因為特朗普美國優先,退得太快,秩序於陣營還未建立好便全面崩潰,成了多元之局,麻煩更大。
前幾天我分析過,國際戰雲密布,區域大戰一促即發,而新興國家的金融危機卻已經爆發了。其實何止新興國家?美國、歐盟、俄羅斯、以至我們自己,都岌岌可危!這才是史詩性的大事!
過去幾十年,們經歷了人類史上未有過的高速增長,慢慢習以為常。我們心目中的新常態,大不了是5%依然算是高速的增長。
觀乎人類歷史,百數十年經濟長期停滯,甚至倒退,是出現過的。以人類現時對宏觀經濟的理解和調控能力,悲劇重演的機率較低,但回復到歷史長期的走勢,平均低速2%增長,是完全可能的。
國際經濟一旦墮入這泥潭,便難以脫離,成了「新新常態」。因為我們也處於困難狀態,努力掙扎自保,一帶一路的戰略也難以施展。
為今之計,是趕快建立和鞏固各種戰略聯盟,抱團取暖,力爭不要墮入低增長陷阱。作為處於發達國家外圍的第二大經濟體,我們要敢於擔當,敢於出頭。
新重商主義產生
近代大國崛起,除了德國俄羅斯這兩內陸型國家之外,無不依靠外貿,即西方經濟上所謂重商主義(merchantilism) ,不惜一切,佔領市場。
我之前分析過,我國的快速增長,也是從大進大出開始。
問題是,國家通過外貿興起的過程中,往往小進大出,賺回大量無用的東西:之前是黃金和白銀,今天是一大堆債券,吃不得,用不得。
我們終於弄明白了,於同樣鼓勵進口之餘,還把一時用不上的大量資金往外投,協助窮兄弟發家,人民購買力提高,買我們更多的工業產品,形成良性循環。
我們這一重大創新,不但西方列強從未想過,而即便想過,小國寡民,終也吸收不了太多進口。我們卻沒有這問題,多多益善。
窮兄弟頭寸不夠怎麼辦?沒問題,通過貨幣互換條約,我們無息拆借給你暫用,反正你們能出產的東西,我們什麼都要。
總而言之,只要跟中國這大塊頭打交道,哪國家都同時是生產國和消費國,都有所得,都有強大的發展動力。
這徹底顛覆了西方經濟的思路,而在此之上,中國更進一步幫助窮兄弟們大搞基建,轉移產能和技術,中長期積累各樣資本,共同富裕,這更前所未聞的做法。
剛才說的抱團取暖,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不論美國如何,我們都要維護WTO,在多哈談判的基礎上,致力推進自由貿易。落在實處,我們要爭取與世界各國簽署多邊及雙邊貿易協議,堅持大進大出。
這樣的話,在新戰國時代,我們不但能持續常速發展,於紛亂的環境中,還扮演着全球的定海神針。
世界將有兩條統一戰線
這個世界很快便會自然形成兩條統一戰線:一個是以美國為首,反自由貿易的陣營,另一個是以中國為首的自由貿易陣營。
事實上,這兩個陣營正在快速形成中。
因為我們的朋友都是發展中國家,人口雖然大,但整體購買力不強。歐洲國家將起關鍵作用,它們向那一邊靠,那一邊就強大。
市面上對歐洲國家的動向有各種截然不同的判斷。
若從文化和制度上看,歐美同源,容易達成共和默契;歐洲國家對中國復興,始終有某一程度的疑慮。
從經濟學上考慮,歐美之間競爭性大於互補性,再加上美國處處優先,一毛不拔,歐洲和美國合不在一起。
要是情況不是太嚴峻的話,歐洲在傳統上也比較接近美國,美國的陣營有一定優勢。
只是文化和制度都吃不飽,更何況今天美國除了到處欺凌侵略之外,實在也拿不出什麼東西幫助大家,向美國靠攏沒有好處。大難臨頭,歐洲只能作比較現實的選擇,與優勢互補的中國陣營合作。
當然,這裏還有很多變數,但是既是現實主義的考慮,關鍵在於中國陣營能給歐洲什麼好處。
這裏第一條肯定是能源,主要靠俄羅斯和中亞國家。美國可以來個大賤賣,但貝頁岩氣的生產成本不低,美國捨不得長期吃虧。
歐洲的龍頭是德國,而德國過去一直是比較反華的,我們要設法與德國創造一個互利共贏的空間。
我看,立竿見影的還是貿易,趕緊跟歐盟國家簽訂自由易協議,德國有什麼東西願意出口,我們都要。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