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療的起源可以直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引入化學戰。在採用的化學劑中,以芥子氣(mustard gas)的破壞性最強。儘管1925年《日內瓦議定書》(Geneva Protocol)禁止化學戰,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來臨,各國擔憂化學戰可能被重新引入。這種擔憂導致氮芥(nitrogen mustard)的發現。它被視為一種有效的治療癌症方法。
氮芥治療淋巴瘤
兩名來自美國耶魯醫學院的藥理學家,古德曼(Louis S. Goodman)和吉爾曼(Alfred Gilman),被美國國防部招募來研究化學戰劑的潛在癌症療效。古德曼和吉爾曼發覺芥子氣是一種太易揮發的試劑,不適合實驗。他們用氮(nitrogen)分子交換硫分子(sulphur)。氮芥(nitrogen mustard)是更穩定的化合物。
在他們開始研究一年後,德國在意大利巴里(Bari)的一次空襲,擊中一艘秘密藏有芥子氣炸彈的美國軍艦USS John Harvey’s號,導致1000多人暴露於芥子氣中而死亡。亞歷山大醫學博士(Dr.Stewart Francis Alexander)是一名中校兼化學戰專家,隨後被派去調查後果。屍檢結果顯示,死者的淋巴樣(lymphoid)和髓樣(myeloid)明顯受到抑制。他的報告提出:由於芥子氣幾乎終止了某些快速分裂的體細(somatic cell)的分裂,因此芥子氣也可能幫助抑制某些類型的癌細胞的分裂。
根據這些資訊,古德曼和吉爾曼推斷,氮芥這種藥物可能可以治療淋巴瘤,因為它是淋巴樣腫瘤。他們首先在小鼠身上證明氮芥可以治療淋巴瘤。接下來,他們與胸外科醫生林德斯科格(Gustaf Lindskog)合作,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患者注射相關藥物芥子碱(mustine,氮芥抗癌化療的原型)。效果只持續幾個星期,病人必須返回進行另一組治療,這是認識到癌症可以通過藥物治療的第一步。當時《紐約時報》報道了第一批臨床試驗的發表。
葉酸治療白血病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不久,研究者開始用第二種藥物治療癌症。哈佛醫學院病理學家法伯(Sidney Farber)研究葉酸(folic acid)對白血病患者的影響。葉酸是一種對基因(DNA)代謝至關重要的維生素(當時法伯並不知道DNA的重要性),1937年威爾斯 (Lucy Wills)在印度工作時發現,給患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的兒童這種維生素,刺激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細胞的繁殖。這是第一次設計(不是偶然發現)用藥物治療癌症的例子,法伯用Lederle實驗室合成的葉酸類似藥物治療癌症。首先合成的是氨蝶呤(aminopterin),然後是氨甲蝶呤(amethopterin),即現在的甲氨蝶呤(methotrexate)。它們有抗葉酸的作用,並且廢了葉酸必需酶的功能。1948年,這些藥物成為緩解兒童白血病的第一種藥物。療效很短,但原理很清楚──抗葉酸可以抑制惡性細胞繁殖,從而讓骨髓恢復正常的重建功能。當時醫學界認為:白血病是一種不可能治癒的疾病,應該讓孩子平安地死去。法伯在進行研究期間遇到阻力。1948年,法伯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發表他的報告。報告遭到懷疑,而法伯還被嘲笑。
1947年,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名人魯斯(Babe Ruth)患了鼻咽癌,成為第一批接受類似氨蝶呤的蝶呤(teropterin) 的受試者之一。紐約西奈山醫院的劉易森醫生(Richard Lewisohn)給魯斯服用這種藥物幾個月,魯斯的病情開始好轉。然而,第二年魯斯便去世了。
1951年,賴特(Jane C. Wright)證實甲氨喋呤適用於實體瘤(solid tumor),可以緩解乳腺癌。賴特的小組首次證實甲氨喋呤能治療實體瘤,不只是白血病,後者是骨髓癌。幾年後,國家癌症研究所的赫茲(Roy Hertz)和李敏秋(Min Chiu Li)在1956年顯示,患有絨毛膜癌(choriocarcinoma)和絨毛膜腺瘤的婦女完全康復;並在1958年發現單獨使用甲氨蝶呤可以治癒絨毛膜癌──一種源於滋養層細胞(trophoblastic cells)的惡性腫瘤。
一般人以為化療可以防止癌症擴散。事實上,不能!也不合人道,因為化療本身就可以觸發癌變!
化療並不針對癌細胞!化療只可以殺死迅速繁殖的細胞,不管是癌細胞還是健康細胞。有些癌細胞並不迅速繁殖,因此化療不能殺死它們。有些癌細胞對合成藥產生抗拒,因此化療也不能殺死它們。
底線是,如果一個病人接受了足夠的化療藥去殺死所有癌細胞,他將死於化療藥,比被癌細胞殺死還要快。化療只可以緩慢癌症惡化,但不能終止癌症擴散、轉移和殺死患者。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