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大學開學禮上,學生會會長黃程鋒以英語致辭,鼓勵新生要有叛逆的勇氣(rebellious courage)去挑戰社會常規和期望,並以過往參與抗爭行動的舊生如周永康、梁天琦等為榜樣。雖然這番話被某些人視為政治不正確,但整篇演辭其實沒有提及港獨。隔了幾天,在中文大學的開學典禮上,學生會會長區倬僖的演辭更加是政治不正確,因為他提到「(香港的)主權正受到相鄰國家的威脅,經濟文化受到北方帝國殖民」,而「年輕人以血肉為我們的族群爭取民主、獨立,卻要面對以年計的刑期」。他寄語新生拒絕習慣一切不公義。
兩間香港最高學府的學生領袖發表叛逆和港獨的言論,自然遭到政府官員及建制人士異口同聲的嚴厲譴責。特首林鄭月娥表示,說香港可以獨立、自治的歪風近年不幸地進入大學校園,令她感到痛心、遺憾。她認為大學學生會幹事的有關言論違反一國兩制和《基本法》,除了需要譴責外,更因為這些只代表一小撮同學的言論,通過開學禮這個平台散播,令外界對大學生整體產生負面印象,因而對其他極優秀亦很支持一國兩制的同學很不公道。
大學每屆學生會會長及幹事都是由全體同學一人一票選出來的。這批學生領袖的言論,應該是反映不少同學的意見。站在一國兩制的立場,中大學生會會長的說話的確是犯了禁忌。相比之下,港大學生會會長的演辭卻不應上綱為替港獨張目。
其實貫穿兩篇演辭的主題是講者對今天香港社會種種不公義的強烈不滿,因此呼籲有責任塑造未來的大學生不應逆來順受,更要有挺身而出的勇氣和承擔。我承認是從最正面、最包容的角度看這件事。但這不應該是理應關心香港下一代的政府官員和愛國人士持有的態度嗎?他們也不妨想想,為何林鄭特首口中「極優秀、極支持一國兩制」的大學生不出來競選及成功「做莊」,讓正確之聲透過大學開學典禮宣揚出去?
如何應對港獨的思、言、行
即使近日有大學學生會會長發表提及反叛和港獨的言論,我依然維持對這個觸動國家紅線的問題主要是「得個講字」的看法。不過,在政府嚴陣對待港獨,既依法處理,又嚴辭譴責的情況下,讓我把港獨問題分成思、言、行三部分,然後逐一分析及提出若干意見,供有識之士思考。
先由「行」說起。政府現在採取法律行動,意圖取締倡議港獨的香港民族黨。根據中聯辦副主任黃柳權的說法,未來23條立法時,港獨言行將會分成不同情況予以規範。不過,既然23條立法屬《基本法》規定的特區自行立法,什麼性質的行為構成叛國、分裂國家、煽動叛亂等罪行,須充分考慮有別於內地的香港情況,包括普通法法制及港人原有並獲《基本法》保障的自由(包括言論自由和結社自由)及人權。在這方面,我已在此欄指出,屆時推動立法的特首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在「言」方面,涵蓋的範圍非常大。例如倡議和煽動是不同性質的言論。我留意到黃柳權認為香港社會要加強反港獨宣傳。我贊成這個建議。不過,當有人對反港獨宣傳表達相反意見時,這應被視為言論自由內的討論,而不應受到譴責。
其實,相對代表香港的林鄭特首,黃柳權對「講獨」的港青展示較包容的態度。例如,在重申中央對港獨零容忍的政策時,他表示相信通過學習教育,有關情況可以得到紓緩。
實事求是,在香港這個自由社會,官方意旨是很難加諸在市民,特別是年輕人的腦袋裏。我認為港獨思維的形成不是因為年輕人對國家、《基本法》等缺乏理解,而是源自他們對一國兩制的落實(包括普選)失去信心。此外,不少年輕人強烈感覺,中央和特區政府沒有維護甚至尊重香港人這個身份。要令部分年輕人不要去思港獨,唯一的方法是讓他們至少恢復對特區政府維護港人身份及香港核心價值的信心。例如,易位思維,當政府官員一方面呼籲港人北上尋找機會,甚至置業成家,另一方面歡迎內地人來港定居,他們可有想過土生土長的香港年輕人的感受?
從身份政治看港獨妄想
身份政治原本是用來形容社會內小眾或弱勢群體,爭取與主流民眾的平等權利,並同時維護本身固有或獨特的身份。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的各種社會運動,涵蓋美國黑人、女性、同性戀者(後來擴大至雙性及變性人士),以至少數族裔等,由西方國家開始席捲全球,標誌人類文明的進步,也體現自由民主制度的優勢。不過,物極必反,小眾身份彰顯,令屬傳統、本土的社群感到受壓,造就民粹政客在歐美紛紛抬頭。滿口政治不正確的特朗普,便因此登上美國總統的寶座。
20多年前撰寫《歷史之終結》一書,預言自由民主制度在全球完勝的著名政治經濟學者福山,早前撰文以身份政治興起為其預言落空、民主倒退的主要原因。他將身份政治的定義擴大至每個社群,以至每個人的尊嚴被他人承認的慾望。這個慾望可以超越對其他價值(例如自由、民主)的堅持。如何面對身份政治產生的矛盾和衝突,是現今國家的最大挑戰,也是自由民主制度能否持續的最大考驗。
回到香港,經過百多年與內地政治分隔的歷史,香港人有自己的日常語言、文明制度、生活方式,加起來形成一個有強烈意識、感到自豪的身份。一國兩制的初心,以至《基本法》的具體條文(例如香港永久性居民毋須是中國籍的規定),保障及尊重「香港人」這個有別於「內地人」的身份。
從港人,特別是有理想的年輕人的角度看,尊重港人身份應該包括容許港人有充分的參政權利(而不是今屆政府沿用港英政府,在諮詢委員會「俾張凳你坐」的手法)。但從中央大一統的角度看,香港人卻應該盡快蛻變成無分彼此的中國人。
這個身份矛盾如何調和或化解,正是特首的責任。曾蔭權至今得到不少市民同情,是因為他以「香港仔」自居。梁振英在任時一度提出在房屋上,港人優先的政策(不過今天卻倡議「大灣區人」概念)。今屆特首林鄭月娥不能得到年輕人的信任,是因為她未能顯示尊重香港人這個身份,並會捍衛港人有別與內地人的利益。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