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到任一個月的香港大學校長張翔,在8月16日推出了一個「工程學的宏大挑戰」的公開研討會,向公眾展示了他的網絡和資源,為實現他向大學持份者的承諾邁出一步。
這場星光熠熠的活動,是張翔在7月17日與本地記者見面3分鐘後的首次公開露面。17日履新當天,他告訴在門外等候的記者說:「我們要把香港大學建成爲最優秀的學府,任重而道遠。我們不單培育新一代的領袖人才,更要在香港、大中華地區以至全球,發揮影響力。」
一個月後,張翔在港大黃麗松講堂舉行研討會再度公開講話。儘管發言簡短,但毫無疑問,他是這個開了一整天、濟濟一堂的研討會的推手。
首先,新校長將他「重量級」網絡的專家從美國請來香港,與本地學生和學者分享經驗和洞見。在「工程學的宏大挑戰」的横額下上台的主題講者,包括200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和加州理工學院教授格拉布(Robert Grubbs)、美國國家工程院院長牟德(C.D Mote)、擁有60多項美國專利,並在科學期刊上發表過300多篇論文的惠普前高級副總裁威廉斯(Stan Williams)。
除了專家朋友外,張翔還從美國邀到兩個「慷慨的贊助人」,美國華裔精英組織百人會,成員來自商界、政府、學術界和藝術界;還有謝明,一位白手起家的企業家、億萬富翁,以慷慨捐贈美國大學的知名。本人也是工程師的謝明出席了整天的研討會,並在最後一場小組討論上發言。
在介紹「宏大挑戰」的主題時,專家介紹了他們如何在社會和工程研究與教育之間建立橋樑。格拉布先分享了美國學界如何實行「知識轉移」,把研究成果商業化,推出市場、應用。
2008年,美國國家工程院院長牽頭,推出了一項與工程相關的任務,揭櫫14項旨在改變遊戲規則的目標,藉此促進可持續發展、健康、安全和生活樂趣。這14個範疇包括:提供低價太陽能、從聚變提供能量、開發碳封存方法、管理氮循環、提供清潔水源、重建和改善城市基礎設施、推進健康信息學、設計更有效藥物、逆向大腦工程、防止核恐怖擴散、維護網絡安全、增強虛擬現實、推進個性化學習、設計科學探索的工具。

工程的軟功夫
這個全球性計劃同時成立了全球性的學人框架,將世界各地的大學聯繫一起,以培養新一代工程師,培養灌輸五項核心技能:研究力/創造力、多元文化認知、多學科能力,社會意識和切實可行的創業精神。
今天的工程學課程一般不包括這五種以軟功夫為主的能力。新的學習規範,要求工程學生在實驗室之外,進行探索,接觸不同的文化和學科。儘管近年來創業精神的已獲得認可,但大學教育課程仍然以測驗成績和考試作主導。
「工程學的宏大挑戰,旨在提高公眾意識──特別是在年輕人中──面對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全球性問題,以及工程師和工程學在解決這些問題時必須扮演的角色。」牟德說。

推動願景的工程學
出席的專家也談到了工程學要有宏大的願景,工程師要負起改善人類生存狀況,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責任。而工程師必須與人文,社會科學和其他學科攜手合作。
講者娓娓道來,在盛夏中彷如帶來一陣春風,讓工程學顯得可愛艷羨多了。本地公眾對工程學的看法,大多與建造高樓大廈有關,這些樓宇的單位以飛漲的價格出售──再不然就是與興地上或地下,最近都是醜聞纏身的鐵路。進大學的所謂尖子,選的都是醫科、法律、和財經,沒有幾個要讀工程。
大會不少師生顯然受到觸動,紛紛提出自己的經驗,和提問想知道更多細節。「如何將您的研究產品推向市場」?「學者將如何與業界建立聯繫」?「工程學教育如何改革,以面對全球化的挑戰和顛覆性技術的衝擊」?
這個會議是回答上述問題的良好開端,但這只是一個開始。港大無疑將以校長辦公室的聲望和權威帶領,參與這個工程教育創新的全球網絡,與亞洲的大學加強合作。香港城市大學已經是網絡成員,網絡兩年一趟舉行全球大會,2015年的大會就是在北京舉行。
然而,大學管理是一件複雜的事情。張翔想必明白,他正面對諸多挑戰。
關於退休年齡的棘手問題
校長要面對的,首先港大強制60歲退休年齡這個棘手的問題,以國際標準而言,60歲仍很年輕。在美國,教授沒有退休年齡,而英國已將退休年齡延長至65歲或以上。香港政府已將的公務員退休年齡定在65歲。
經過多年的爭議,兩年前,港大前任校長馬斐森(Peter Mathieson)在任內推出了提出新方案,意在緩和影響,但是只惹來反彈,引起了包括高級教授在內一眾大學教員的不滿。(順便說一下,參與研討會的專家隊伍正處於他們「初老」的年齡:76歲的格拉布、81歲的牟德和66歲的威廉斯。)
張翔曾揚言要招募數百位世界級的教授和研究人員,藉此提升香港的研究實力。這個看似令人欽佩的計劃,引發無數問題,有待校長詳細闡述。但同時,他也要盡力留住目前在職,忠心耿耿,貢獻港大的各級教授和學者。

令人畏懼的研究評審
另外,校長也要面對大學教育研究委員會(RGC)將於2020年舉行的研究評審工作(RAE),對香港8所公立大學的「研究成果」進行正式評估。根據RAE的要求,學者須提交在學術期刊發表的文章,由專家小組評審,最高4星。表現欠佳的大學不僅會當眾顏面無光,還會受到削減政府經費資助。目前,各間大學正在進行「模擬RAE」,以估計得分高低,預估成績會影響當前有關招聘、合同續約和退休延期的決定。
然而,RAE是一個非常英國式的做法,而張翔和他尊敬的朋友都來自沒有全國性研究評審制度的美國。RAE的優缺點在英國學術界爭論不斷,香港卻對英國的系統全面接收。香港上次在2014年舉行的RAE,專家小組成員幾乎都來自英國。上週大會推動的創業型和跨學科導向顯然不符。
「RAE不善於處理跨學科問題。它側重於傳統期刊,也就是傳統領域。沒有什麼非常創新、或跨學科的成分。但是,創新和跨學科發展對港大來說應該是一件大事。這是一個矛盾。」港大人文學院副教授武科維奇說,他也是一位現代中國和後殖民主義學者。

RAE的框架,是否會分散學者的注意力,而疏忽發表學術期刊文章?院系雖會響應國際同行面向未來的呼籲,而冒險會被認為疏忽出版傳統期刊論文的責任?這些兩難,有待新校長的大智慧解決。
最後,我相信張翔也知道香港兩極分化的政治環境會繼續影響,甚至衝擊大學。我也相信,他正在深思應對之道。就目前而言,他像是對支持者和懷疑者說,讓我們提高視野和抱負,共同努力,專注於尋求真正的國際卓越,為香港和世界作出貢獻。看來張翔理解香港大學和香港的潛力,並願意動員自己30年來在美國建立的強大的人才和資源網絡,為出任校長時提出的願景做出貢獻。
Robert Grubbs,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chemistry/2005/grubbs/auto-biography/
C.D.Mote, https://www.nae.edu/7222.aspx
Stanley Williams, https://www.chemistry.ucla.edu/directory/williams-r-stanley
Introducing Ming Hsieh, https://research.usc.edu/introducing-ming-hsieh/
Daniel Vokovich, https://www.complit.hku.hk/danielvukovich.html
NAE Grand Challenges for Engineering, http://www.engineeringchallenges.org/
NAE Grand Challenge Scholars Programme, http://www.engineeringchallenges.org/GrandChallengeScholarsProgram.aspx
14 game-changing goals of the Grand Challenges, http://www.engineeringchallenges.org/challenges.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