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經典竟是療癒養生秘笈

儒家給現代人的印象,主要集中在其政治理念和道德倫理方面,這是頗為片面的看法。儒家真正內聖之學的目標,其實就是提升身心狀態。

唐宋之前,學術界對儒學研究的重點,都放在政治哲學以及道德教化方面。自唐宋以來,則開始闡發儒家的心性學問。近代隨着西方身體哲學的流行,不少學者都轉而研究儒家的身體觀,即儒家是如何看待身體,以及身與心的關係,甚至因此而構建出一整套的儒家身心療癒養生學。

大部分的宗教哲學,不管理論如何精深玄妙,其終極追求也是為了解決實實在在的身心問題。怎樣去應對現代都市常見的睡眠欠佳、消化不良、緊張焦慮、情緒抑郁,甚至衰老退化? 這些議題,不論是孔子,孟子這類道德高尚的聖人,還是每天營營役役的普羅大眾,都會共同關心。

《論語》上說到,「子之所慎齊、戰、疾」,意即孔子最重視的三件事就是齋戒、戰爭和疾病。儒家典籍中,就有相當篇幅記載孔子、孟子等儒學宗師的療癒養生之道。如果說宗師們都是身心療癒大師,絕非過譽。

關鍵在於「百姓日用之中」

儒家十分重視身心療癒,而真正信奉儒家以及時常實踐儒家身心模式的人士,其壽命似乎比普通人要長久一點。例如孔子本身就活到73歲,孟子84歲,荀子74歲,秦末漢初的伏生有100歲,號稱是漢朝孔子的董仲舒76歲,明朝的顏均93歲,新儒家的馮友蘭95歲,牟宗三也有86歲。以上所舉的儒者大部份都生逢亂世,醫療水平低下,客觀物質條件並不豐富,但仍然普遍活得比較健康長壽,應當不是偶然。

儒家給現代人的印象,主要集中在其政治理念和道德倫理方面,這是頗為片面的看法。儒家真正內聖之學的目標,其實就是提升身心狀態。一般人以為身心療癒就必定要長期打坐練氣,必定要吸收日月精華,又或者要闢室靜養,其實不然。與大部分其他方法比較,儒家的身心療癒是走簡易和平實的路線,所以没有太多所謂秘傳口訣,以及不傳匪人或者遭天讉等的禁忌,也無須閉關苦練。可以說在日常生活當中,無時無刻無處不在都是療癒的好時刻和好地方。有不少方法,看起來更似是享受生活多於療癒。

但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才為一般人所忽視,又或者反過來視之為秘笈。如果儒家療癒養生學真的有秘訣,這個秘訣就是藏在「百姓日用之中」,並不避世消極,相反是有益於建立人世間的功業。若以佛家的易行道和難行道去區分,儒家應是屬於易行道。孟子批評許多人﹕「道在爾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實在是發人深省。簡易、平實、溫和、喜悅是儒家療癒養生學的最佳寫照。

但簡易平實不代表簡單,恰恰相反,儒家追求的既是道中庸的平實,也是追求極高明的內涵,在身心治療的範疇里也是如此。即使是極重視身體修練和養生長壽的道教內丹練氣術,都很重視從儒家文化中抽取一些做法和理論。如果對道教內丹學有所涉猎,定可在相關典籍中找到不少儒學的踪影。諸位由此可以見到儒學養生的實在性。若能按照儒家理論和心法去對治現代社會常見的身心失調問題,其效果之佳,取效之快,許多時都令人意想不到。

在五術體系中,療癒養生屬於山學和醫學部分,不着重預測,而是着重切實地扭轉人生。用術數的概念來看,是屬於改運法門,對大部分人都比較適合,而我本人正是儒家療癒法的受益者。為了推廣這套學問,我將於9月18日在香港的中華智慧管理學會開辦「儒家身心療癒養生學」課程,比較全面地介紹有關的概念及實際方法。希望學員知道,儒學並不只是道德教化,還是現代社會身心療癒及養生長壽的絕妙法門。

目前坊間仍未有完整的課程,所以,是次課程可謂是一個突破。主要教授內容會包括儒家模式的性命雙修,儒家三種練氣法,儒家模式的睡功、靜坐和閉關法,非佛非道的夢修法門,以及儒門特色的音樂療法和飲食療法等等。內容比較豐富及珍貴,適合關注身心健康和養生長壽,以及對儒家隱秘文化有興趣的人到來學習。

潘樂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