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特朗普政府與歐盟之間的貿易摩擦,今年伊始便初露端倪。1月份,美國對歐盟進口的洗衣機和太陽能電池板開始徵稅。6月份,美國開始對之前曾給予臨時「豁免權」的歐盟鋼鐵和鋁制品徵收關稅,理由是加強國防。之後,特朗普又通過其推特,叫囂要對歐盟進口汽車和農產品狠狠徵稅。「歐盟與中國一樣壞,只不過規模小一些。」特朗普如是說。
坦白而言,從汽車和農產品的進口關稅上看,歐盟和美國都不乏貿易保護政策。歐盟進口美國汽車的關稅為10%,美國對歐盟轎車的關稅雖僅為2.5%,但對皮卡貨車卻高達25%。歐美之間的汽車稅,似乎遵循着一種約定俗成、心照不宣的規則。但在農產品方面,歐盟一直力守最後一道底線,即不讓美國農產品在歐盟市場放任自流。之後,進入歐盟的美國農產品只佔其出口額的5%,以大豆為主(只佔歐盟進口大豆的10%)。所以,大豆並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在於乳制品,比如乳酪。目前,歐盟對美國乳制品的關稅是美對歐盟的雙倍,這令特朗普很不爽。但歐盟保護自家奶農的優質產品,保護歐盟居民的消費市場,天經地義。當年商談美歐雙邊自由貿易協定(TTIP)時,歐盟境內最大的反對聲音之一,即為消費者對農產品,尤其對乳制品包括奶農生存困境的擔憂。
根據世貿組織的統計,歐盟對美國的貿易徵稅平均額(5.2%)高於美國對歐盟的(3.5%)。特朗普自然可以拿這個統計數據做文章,不過美國對歐盟的貿易平衡,今年處於順差狀態。根據美國自己公布的數字,第一季度的順差達24億美元。需要指出的是,這些年來,諸如亞馬遜、谷歌、微軟和臉書等美國跨國公司,通過落戶歐盟而實現了大幅度避稅。這些活動既影響了歐盟成員國的正常稅收,也損傷了歐元的穩健發展。特朗普所言歐盟的「壞」,敵不過美國公司的「壞」。
關稅壓迫促使歐盟由內訌走向團結
眼下,特朗普天不怕地不怕的一意孤行,造成了國際貿易鏈的紊亂。美國對中國的「貿易戰」不僅逼迫中國以同等力度反擊,也令其他相關貿易國不得不採取應急措施。但以筆者陋見,美國與歐盟之間的關稅摩擦,或將成為歐盟的救星。事實上,此摩擦愈充滿火藥味,對歐盟愈有利。為何這麼說?因為內訌加劇的歐盟,需要一盆冷水劈頭蓋臉。唯此,成員國們方能意識到團結的重要性,意識到歐盟作為一個大家庭的必要性。
2018年的歐盟,繼續被難民問題夢魘般纏身。無論南北還是東西,對於是否該將「非法」難民一刀切,擋在歐盟邊境之外,歐盟成員國意見分歧,齟齬不斷。意大利和法國希望繼續人道互助,可核心成員德國卻開始反其道而行之。東歐本來就不大合作,如今東西歐之間的各種不和諧音愈發刺耳。東歐成員國對布魯塞爾的不滿,除了難民政策,還有經濟援助。鬧來鬧去,歐盟委員會決定出台金融新框架,這有可能讓東歐失去大筆經濟援助,也將加速東西歐之間的離心離德。
但美國帶來的關稅壓逼,卻讓歐盟成員國醍醐灌頂,個個自危。原本四分五裂的心理活動,全然成為「人民內部矛盾」。美國目前的矛頭主要指向德國,但今後會指向誰?這才是令人不安之事。美國去年對歐盟的1,500億美元貿易逆差,其中有650億源自德國(出口美國的轎車、機械和化工制品)。美國進口的歐盟汽車有半數來自德國。面對美國新關稅,法國已在擔心成為下一個目標,誰能保證特朗普針對歐盟的新關稅,將會止於汽車?萬一下一輪關稅攤到食品、化妝品或者藥品呢?那麼法國可就中「頭彩」了。所以,法國要作好貿易轉向的準備。不僅法國,西班牙、瑞典和意大利,甚至所有歐盟成員國,都要作好這樣的心理準備。
筆者以為,這或是歐盟難得的生存良機。歐盟缺乏高瞻遠矚、同時又腳踏實地的政治願景。一方面高唱理想,一方面束手束腳,前怕狼後怕虎,是歐盟的一貫做派。美國如此強硬徵稅,讓歐盟倒吸一口冷氣,腦子似乎清楚了許多,開始一邊提高進口自美國的哈雷—戴維森、威士忌和其他商品的關稅,一邊齊心協力,起草了一份與美貿易協議。協議書未得特朗普的歡心,卻對歐盟有著象徵意義:歐盟是一個整體,團結就是力量。
外患,從來是平息內訌的最大助力。事與願違,特朗普或將成為歐盟的救星。
原刊於《東方財經雜誌》,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