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大時代的一顆微塵說起──懷念張同老師

大學生活,誰不蹺課?唯獨是張同老師的課,我們總是乖乖地待在位上,恭聆教益,不敢怠慢。

逆境磨練,使人快速成長。張同老師投身於抗戰宣傳與救濟難民工作。最戲劇化的是,他在重慶主持過一家孤兒院!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狄更斯如是說。

《雙城記》的名句,已成經典。故事背景的18世紀末,正是民主自由思潮風起雲湧,世界充滿變或不變,何去何從的關頭,新舊力量爭持不可開交的時代。

是好呢?是壞呢?說不準,看身處哪個位置、社會階級而定。大時代的一粒微塵,身不由己。看故事的只能掩卷嘆息。

時光一轉,就過了百多年。最好的與最壞的同場演出的這劇目搬到中國上演,我的師長輩,正正就是這時代的過客。

馬星原(即馬龍)描繪張同老師的一幅漫畫作品。
馬星原(即馬龍)描繪張同老師的一幅漫畫作品。

山河破碎 天降大任

張同老師,出生於民國7年(1918年),父親張宗祥是近代著名學者,西泠印社第三代社長,自幼家學淵源。由童年、啟蒙以至青少年求學階段,身處無憂無慮的「好時代」。

到了19歲,一下子日本侵華,戰火連天,「壞時代」驟然降臨,本來理所當然的大學教育放洋出國,然後學成歸國當教授的人生軌跡轉了一個彎。

一場戰爭,驚破了年輕的歲月。「年少春衫薄」,應是「騎馬倚斜橋」的年紀,卻已嘗到離亂之苦,孤身隻影,家人離散,山河破碎,身世飄零。

逆境磨練,使人快速成長。張同老師投身於抗戰宣傳與救濟難民工作;街頭演出抗日名劇《放下你的鞭子》。最戲劇化的是,他在重慶主持過一家孤兒院!

問他當年才20歲年紀,怎夠膽擔此重任?他一貫笑咪咪地答:「原校長不在,我若不接手,孩子就沒人管了喔!」

真是天降大任於斯人!

漫畫無師自通 翻譯《讀者文摘》

他又拿起畫筆,發表抗日漫畫。至於他的漫畫功夫,是無師自通,自小就喜歡畫畫,看到什麼就畫什麼,他說甚至默記街頭風景,回家才憑記憶去寫生(Memory Drawing),才14歲,已在報社畫明星肖像。

輾轉入讀復旦大學新聞系,並於抗日畫刊《聯合畫報》任編輯。第二次世界大戰方酣,美國政府在中國成立「美國新聞處」推動反法西斯輿論,張同老師於此時加入重慶分處。

抗戰勝利,卻又旋即陷入國共第二次內戰。1949年,北平美新處關閉,張同老師轉到香港美新處任職新聞組總編輯。

那年代,兼職是常態,張同老師於其他報刊發表漫畫、文章及翻譯等。1965年《讀者文摘》中文版創刊,張同老師成為該刊主要譯者之一。

當年的《讀者文摘》,每期銷量以幾萬冊計算,我當時就是乖乖拿出零用錢訂閱的小粉絲之一!每期一本一本儲起來,作為牀頭寶貝,每當睡覺之前,順手拈來一冊,就着昏黃燈光浮游於知識海洋之中,因着這個儀式,總會好夢連連。

翻譯太空詞匯 《啡話》連載36年

張同老師為當時的各大報章撰寫專欄,計有《星島日報》、《新晚報》、《明報晚報》和《信報》等等。專欄多是「圖文並茂」,有他自成一格的漫畫插圖。

結緣最深最持久的是《信報》,自林行止創刊《信報》之日起,張同老師以筆名「阿五」在其副刊發表《啡話》專欄達36年!不知算不算是香港報業史中最長壽的專欄?《啡話》後來陸續編成專集出版。

張同老師的作品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
張同老師的作品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

張同老師之翻譯妙筆,有一逸事可記:1969年,人類首次登月成功,中文報界對於「太空探索」這新鮮事物需要很多中譯名詞,張同老師參與編寫了一冊《登月及太空探索英漢詞匯》,而「太空人」這個譯名最初是由張同老師提出的。事隔多年,他說起這逸事卻不無遺憾地自嘲,說有「誤導」之嫌!蓋可能令人以為是「太空來的人」而非「從地球往太空的人」。畢竟如何,「太空人」已約定俗成,無人不曉而知其所指。

講課生動 將最好教給學生

人生的奇妙,是我在大學時放棄藝術系而轉讀樹仁新聞系,由此遇上張同老師。

張同老師其時是新聞系主任,他上課時總是幽默儒雅地開講。大學生活,誰不蹺課?唯獨是張同老師的課,我們總是乖乖地待在位上,恭聆教益,不敢怠慢。

張同老師主要教翻譯及新聞理論,最有趣是他有空竟然教我們漫畫!理論與畫畫之技巧都有兼顧,懵懵懂懂的我們一眾同學,到後來才知是寶。

我曾為此而自豪呢,碰上畫漫畫的馬龍,我就說:「我是學過漫畫的,而且有門有派有師承,只不過沒時間下死功夫而已,哼哼。」

啟發學生 摸索技巧理論

馬龍問:「師承誰呀?」「張同老師聽過沒有?」他笑瞇瞇說:「看來我是你師兄吧!」

「不信?一起拜訪張同老師去!」約張同老師吃茶,老師和師母喜歡在山林道附近的太湖酒家,每次總是不肯讓我們結帳,有時爭得急了,師母總是笑着說:「下次,下次你們付。」結果,還是一樣。

張同老師原來在六七十年代辦過「漫畫函授」,馬龍就是這時期的學生,世界真細小。

馬龍跟張同老師回憶那個「函授」因緣,馬龍說老師一開始就灌輸漫畫理論,還有中國的漫畫歷史之類,令他當年十來歲的小毛頭一愣一愣,心裏嘀咕為何應用技巧教得這麼少?張同老師一貫笑瞇瞇的。馬龍繼續說,之後的事實說明了,張同老師把最好的教了給他們。理論需要傳承,技巧可以自己摸索。

張同老師的親筆便條,風格是一貫的「圖文並茂」。
張同老師的親筆便條,風格是一貫的「圖文並茂」。

關愛學生 傳道解惑

有時晚飯完了,張同老師會邀我們上他家坐坐,再泡好茶聊天。

有次忽然捧了一堆書給馬龍,說讓他看看,是些有關漫畫的絕版好書,馬龍說:「都是寶啊!一晚怎看得完?」老師說:「你借回家慢慢看,不急着還,反正我書架沒地方。」

瞧,老師送書給人也是這麼貼心,一開始說送你還真不好意思,吃完飯還拿書走豈不是廣東俗語說的「又食又拎」?肯定受之有愧要拒絕的。但是換了一個角度,借你看看然後存在你處而已,連拒絕都沒理由了。

回想我曾經麻煩老師的事情也不在少,剛畢業,為了兩份工作難以抉擇,是老師為我分析利弊,知所取捨的;赴英留學,老師為我寫推薦信,並再三叮囑如此這般;甚至一些人生道路上的問題,也是老師開悟。真是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作為門下弟子,只好盡力向上,發光發熱以報師恩。

2009年,敬愛的張同老師離我們而去,終年94歲,老師得享高齡,但學生都捨不得他的辭世,紛紛在報章上刊登悼念文章,以表哀悼。

本文原載於《流光月淘》一書。

書名:《流光月淘》

作者:方舒眉

出版社:世紀文化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8年7月

方舒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