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清泉:香港應積極發展科技 減少依賴地產股票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清泉教授指出,目前內地、台灣、韓國和新加坡都把科技視為支柱產業之一,有明確的科技計劃,反觀香港的經濟過分依賴地產和股票,是不健康的發展。

編按:香港文匯管理學院於2018年6月12日舉辦「香港大講堂」,題目為「深化兩地科技合作 共建國際創科中心」。講者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兼世界電動車協會主席陳清泉教授、浸會大學榮休校長陳新滋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兼饒宗頤學術館館長李焯芬教授,探討香港及內地如何共同創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此篇為陳清泉教授當天的演講,全文如下: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深化兩地合作,共建國際創科中心。我先分享新時代的感受,什麼是新時代?中國的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過去從窮到富,現在從富到強,漸漸走上世界強國。十九大明確提出新時代的目標,中國要在本世紀中葉成為世界科技強國。

作為世界科技強國,科技當然是首當其衝。2016年,我出席院士大會,跟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一起開會,稱為「三會」。習近平在大會制定中國成為世界科技強國的「三步走」戰略。第一步,2020年中國進入世界科技強國的行列;第二步,2030年中國進入世界科技強國的前列;第三步,2050年中國成為世界科技強國。所以我們現在正在進入新階段。我深深體會到中國從來沒像今天對創新的重視。引用習近平主席的話:「要創新,就可能九死一生。」不成功便成仁。我們有好的機會,怎樣去把握。

國家加強中港合作是應有之義

習近平主席對在港兩院院士來信作重要指示。指示表明在一國兩制的前提下,加強內地與香港的科技交流與合作是應有之義,這是對一國兩制內涵的豐富。

習近平主席的只是表明了一個道理:香港的科技工作者是國家科技隊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理應參與國家的創新科技發展大潮之中,使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推動香港的經濟轉型和長期穩定發展。香港科學家是中國科學家的一部分,理應參加祖國的偉大建設,令祖國成為世界科技強國,也會香港做貢獻。

香港有很多優勢,怎樣發揮?需要改變香港經濟結構。目前香港的經濟過分依賴地產和股票,我認為是不健康的。怎樣把科技也成為香港的支柱產業?不管中國、台灣、南韓和新加坡,都把科技作為支柱產業,因為有明確的科技計劃。

習近平主席批示後兩個月,首批試點過境科研經費成功「過河」,分撥於香港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夥伴實驗室人民幣各100萬,這是歷史性的突破,是給香港科技界的強心劑。

習近平主席的指示,是對香港科技界和香港同胞的親切關懷和極大鼓勵。

形勢逼人、挑戰逼人、使命逼人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11個城市已紛紛招聘人才。以深圳為例,整個創科氛圍已遠勝香港,包括為科技人才辦理「德才卡」,提供銀行借貸等優惠,可見各城市正努力吸納人才,而香港正面臨形勢逼人、挑戰逼人、使命逼人的情況。

香港有很好的大學,比內地的城市好,可惜香港對科技投入不夠,沒有中長期的計劃,也沒有孵化的機制,發明的技術不能馬上交給工業。香港科技需要從外國購買技術,不用自己的技術,因為沒有孵化。

從大學的科學變成技術,從技術變成產品,從產品變成商品,都有一個壁壘。這個壁壘由專家、企業家、金融家建成。

以色列、芬蘭、韓國等科技強國有孵化機制。比如以色列的創新書院是政府資助,但私人機構營辦。政府資助設備。平日工作,工餘時間作研究。以色列有位年輕人利用大數據,在每個垃圾桶上安裝感應系統。當垃圾桶滿了,才通知垃圾車接收廢物。節省時間、節能、環保。這項發明吸引很多國家訂購,例如波蘭、意大利、法國。這就是創新的孵化機制。

陳清泉認為習近平主席的指示,是對香港科技界和香港同胞的親切關懷和極大鼓勵。(亞新社)
陳清泉認為習近平主席的指示,是對香港科技界和香港同胞的親切關懷和極大鼓勵。(亞新社)

香港應增加科技投入

香港特區政府應加大對科技的投入,制定中長期科技規劃,建立孵化器和加速器,並和國家中長期科技規劃接軌。將科技作為香港經濟支柱產業之一,改變過分依賴地產和股票市場,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香港積極投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把香港建設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習近平主席說過:「勇挑重擔,瞄準世界科技前沿,搶佔先機,迎難而上,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作貢獻。」

我分享習近平在2018年兩院院士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第一、重大判斷,指明我國科技事業歷史定位;第二、「輪子」齊驅,堅持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第三、創新能力,攻堅克難決勝未來;第四、用人舉措,讓天下英才聚神州;第五、要全面部署,切實抓好落實。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技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有的歷史性交匯期可能產生同頻共振,有的歷史性交匯期也可能擦肩而過。

粵港澳大灣區經濟時代

粵港澳大灣區的2016年經濟總量達9.35萬億元,預計2022年的經濟總量高達14萬億元。5年後,粵港澳大灣區超越東京灣區,成為世界經濟總量第一灣區。

我希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協同創新,各揮所長。各具特色的差異化,差異互補,避免重複及惡性競爭。資源共享,互認互通。發揮港澳和九個城市群各自優勢。

面臨全球重大挑戰

現在我們面臨全球重大挑戰,包括氣候變化、水質問題、可持續發展、人口老化、傳染病、食物營養等。我們主張強健中國,所以中國一定產生醫療科學家、醫療企業家。香港能否發揮優勢,在這些方面有所貢獻?可以從節能環保產業、知識產業、新材料產業等入手。

我認為全球重大挑戰聚焦於能源、信息、材料和健康四方面。能源和信息結合,產生能源互聯網、能源系統集成,發展成智能工業、智能交通和智能建築。

我最近提出,把國家級互聯網和智慧能源示範項目應用到大灣區,解決四大矛盾。第一、傳統能源和新能源的矛盾;第二、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的矛盾;第三、集中能源和分布能源的矛盾;第四、電力能源和化工的矛盾。我們從能源數字化變成能源互聯化,再透過人工智能技術,轉成網絡分形化,最終能源智能化。希望香港和內地抓緊合作的機遇,發揮香港的優勢。

陳清泉建議把國家級互聯網和智慧能源示範項目,應用到粵港澳大灣區。(灼見名家圖片)
陳清泉建議把國家級互聯網和智慧能源示範項目,應用到粵港澳大灣區。(灼見名家圖片)

寄語青年有理想有目標

最後我寄語香港青年:有理想、有目標。哈佛350年校慶之際,校長說學校最值得驕傲的不是出了6位總統,36位諾貝爾獎得主,而是讓進入哈佛的每一顆金子都發光。第一個成功之道,你們每一個人都是金子,充分發揮你的潛力,改變你的生命。第二個成功之道,三元論和四元論。三元論是天份、勤奮和機遇;四元論是目標、勇氣、方法和挑戰。

希望大家明道、取勢、奔騰。創新驅動,提高原創新和轉化效益。掌握核心技術,培育領軍人才,創科技智慧城。希望大家一起努力,把香港建成國際科創中心。我認為成功,需要由科技、政策、市場和金融組成。

「深化兩地科技合作 共建國際創科中心」三之一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