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的世界──現代人拒做經濟文盲

經濟世界可以變成繁榮與進步,也可以是蕭條與停滯,一個決定性因素,就是看這個社會能否同時擁有眾多的經濟人、社會人、文化人。

經濟觀念

59年前(1959年),一個23歲的青年,幸運地有機會去美國主修經濟發展。研讀過程中,最大的驚喜來自新觀念的衝擊,這對一個來自落後年代的台灣學生,是多麼地新奇。我興奮地在美國教室中發現:

  1. 愛用國貨不一定愛國。
  2. 關稅保護看來必要,但常常兩敗俱傷。
  3. 效廉比公平更能改善現狀。
  4. 市場居然會比政府聰明。
  5. 追求私利的企業可能比利他的政府更利他。
  6. 幫助窮人不能靠救濟,要靠教育。
  7. 基本工資的好意,反而可能增加失業。
  8. 管制價格、電費、水費等的照顧,常造成資源的扭曲及可怕的浪費。

如果那個年代在歐美有不少年輕人被馬克思思想吸引住,那麼我更着迷於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下的那隻看不見的手的運作。自此,我決心要提倡進步觀念。

經濟政策

在西方世界,隨着政府運用政策工具的不同(如財政或貨幣政策),及政府參與範圍、程度與使用的力道,出現了所謂自由派(贊成政府多參與),或保守派(贊成多借用市場機制)的爭辯。這個爭辯又常簡化為「政府對市場」(Government vs. Market)的平衡與制衡。近年又常出現單一議題(single issue)的團體,反核能、反「工作外包」(outsourcing)、反增稅、反基本工資、反外勞、反退休年齡的提升或下降等。

經濟學家面對公共政策的爭議,就會出現兩種狀況:一是經濟學家以其專業信其所言,言其所信;另一則像辯護律師,分述正反二面的利弊。以基本工資為例:一方面列舉贊成理由,另一面列舉反對理由。因此兩位美國總統都說過氣話。杜魯門說:「給我只有一個手的經濟學家(one-hand economist)。」雷根說:「我美好的生活,當我認識了經濟學家,就很快結束。」

大體來說,民主、開放、多元社會的經濟政策都在追求這些相似的目標:

  1. 健康的經濟成長;
  2. 充分就業(失業率最好在4%以下);
  3. 物價穩定(上升最好不要超過3%,但物價長期不變,也要溫和刺激);
  4. 所得分配不能太懸殊;
  5. 永續發展會愈來愈重要(對抗氣候變遷、能源危機、人口老化……)。

要對這些目標取得共識已經不易,要用什麼方法及政策工具,如何來達成這個目標更是爭議不斷。

1990年代初,台灣還有中國「崩潰論」與中國「崛起論」的大辯論。今天西方的辯論是中國經濟在哪一年超越美國?2020、2030?

西方社會發展中認為「先決條件」的民主、法治、清廉、公平,在中國大陸改革的優先次序中是次要的。西方人眼中的這些普世價值,大陸是以另一種政績來領先推動,如高速的經濟成長、各地完成的基本建設、農村貧窮的大量減少。對大陸而言,世界是「平」的(「平」一語雙關,指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及習近「平」的強勢主導)。

對大陸而言,世界是「平」的(「平」一語雙關,指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及習近「平」的強勢主導)。(亞新社)
對大陸而言,世界是「平」的(「平」一語雙關,指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及習近「平」的強勢主導)。(亞新社)

民主困境

提倡民主政治的人要勇敢地承認:放眼當前歐美各國,多元的民主帶來的民粹對立,都使政府及國會陷入難以治理的癱瘓狀態:

  1. 從政者缺少那股決策力與說服力;
  2. 國會永遠把政黨利益放在第一;
  3. 利益團體不肯放棄他們的利益;
  4. 老百姓習慣於白吃午餐;
  5. 輿論從不放棄批判及火上加油的機會。

經濟學家嚮往的理想世界:成長率高、競爭力強、創新多、失業人口少、通貨膨脹低、貧窮差距小、節能減碳普遍……,終是遙不可及。這是一條走不到盡頭的旅程;面對經濟難題,我們仍相信:經濟問題的研究不能少,經濟學家的書還是要寫。

出版《經濟學的世界》

1985年所寫的《經濟學的世界》是在那個背景下出版的。它立刻擁有了很多讀者,並且得到了金鼎獎的優良圖書獎。幾乎每隔三年就做一次增訂,1990年把原書分成上下二冊。上冊以經濟觀念與經濟問題為核心;下冊介紹個體與總體的基本理論。大陸簡體字版與香港版權也陸續授權出版。去年4月在北京第一次遇到「羅輯思維」創辦人羅振宇,他說:「大學時代就讀過老師寫的經濟學。」

1997年再增訂為上中下三冊。這次邀請政大林祖嘉教授參與合寫。林教授擔任過國立政大經濟所所長,近年也出任過陸委會副主委及國發會主委。理論與實務兼顧,為不可多得的經濟學者與經濟決策者。前年卸任公職後,又抽出時間做了一次修訂,即是當前《經濟學的世界》的上下冊。

《經濟學的世界》2017年增修後,分為上、下冊最新版。(天下文化)
《經濟學的世界》2017年增修後,分為上、下冊最新版。(天下文化)

經濟世界可以變成繁榮與進步,也可以是蕭條與停滯,一個決定性因素,就是看這個社會能否同時擁有眾多的經濟人、社會人、文化人。

綜合自己一生的體認,一個自由、進步、幸福的社會要同時擁有五大元素:

  • 開放:沒有開放的政策,一切空轉。
  • 經濟:沒有經濟的成長,一切空談。
  • 教育:沒有教育的普及,一切空白。
  • 文明:沒有文明的擴散,一切空洞。
  • 和平:沒有和平的持久,一切落空。

原刊於遠見華人精英論壇,獲作者授權轉載。

高希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