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公開考試的評卷方式,改為在考評局的網上系統處理開始。以往一人負責一份卷的習慣,已變成一人負責一題的形式。基本上,一個評卷老師約需十分鐘左右,就已經改好同學的題目。當然,考生做這麼多題目,每份試卷的總體評核時間,加起來一定超過十分鐘。但換個角度每一位評卷老師,也許真的只用了十分鐘,就決定一位考生的命運。
只需懂得考試技巧 才會高分
我得要說明,我認為現今的考核制度是公平、公正及開明的。理由很簡單,考評局為求公正,會為每題定下相關的標準答案或關鍵字(Keyword)。甚或較具爭議性的卷目,如通識等,都有兩位評卷員,並有一定的答題框架。不過正正因為要公平、公正,卻成就大量應試技巧。例如大家都知道即使明白理論的原理,但也要有關鍵字,所以同學就背關鍵字。我個人不反對記關鍵字,在會考及高考的年代,我所背誦的關鍵字及理論,到今時今日也在運用。又例如答題的框架,不同題型要用不同框架,再配合個人對課題的認知應對。這些技巧,對我個人寫作及思考有極大助益。以上種種,只要是考過公開試的人,也明白箇中的重要性及竅門。
但問題是,當一個考試發展到一定成熟程度,加上教師有一定教學年資及評卷經驗,大體都知道如何教學生「玩」這個遊戲。在某些重要課題,大家都知道要留意及抓緊什麼重點。簡單而言,就是目標為本,與考試相關就教多點、操練多點。然而,若大家回想新高中推行的「初衷」,正是想減輕「八股取士」的問題。教育局希望以SBA及OLE等形式,修補一試定生死的缺憾,讓同學展示其他所長的同時,考試內容可以更靈活。但文憑試行之七年,又回到會考高考的困境。學生明白SBA再好,OLE再出色,都不比一次DSE考得好來的重要,所以又把心力集中在鑽研考試技巧。對於立論、探究、考察、分析及綜合等重要技巧,大都沒有多大掌握。有時,在大學生的功課中,我們都不難發現他們已被「八股文」侵蝕。探究及分析很少,主要集中在綜合論點,列出優劣再定立場。看來,我們的教育制度,走了一個大圈後,換來的好像沒什麼改變。
DSE成績並不代表一切
我提出以上問題,並不是有什麼高見可以解決。而是想大家知道,不論是老師還是學生,他們在考核制度狹縫中艱難求生。但是,我們仍不時聽到「DSE的學生和高考會考時期的相比遜色得多」、「學校如何握殺學生思維」等之說。其實,一個學生的學到多少,他的個人因素影響真的很大。但大部分學生都表現出相近的學習模式,可能真的是我們大人所造成。
作為教師,當然想教學與育人並重,教導基本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習的技巧與共通能力。但在課程緊密之下,能考好一個文憑試,已經超額完成。而最為心痛的是,遇到一些同學平日學習和做人態度良好,對事物充滿探究精神,但不知何事卻考試失敗。因為教師自己知道,這些同學都努力付出過,絕對值得一張大學入場劵,深知他需要的是一個機會,而不是一張打上多少分的成績表。在大學任教的同事就會明白,在DSE考多少分真的代表不了什麼,有時副學士升上大學的,或分數較低的同學在大學的表現更好。因為大學要求的,是認真探求知識的態度,而不是只求符合達標的人。
不過,平心而論,以考核制度而言,DSE考核制度的確已是較公平。但每到放榜日子,就會想起盡力「學好」的同學。傳媒爭相報道各校狀元成功秘訣,身邊再有家長、校長及老師在旁,憶述他們的成功過程。而有趣的是,他們成功要訣必然是休息、閱讀及增廣見聞。讀過書的你,應該都知道,考第一的同學大都說自己沒有花大多時間就考獲第一的經驗,大家還會相信嗎?
另外,我更擔心的是,哪些盡力學好,而沒有好成績的同學。因為勝利者不需要我們再為他貼金,而失敗者卻是在十分鐘的考核下,推翻他們過往一切的努力。這些長期奮鬥,用盡狀元要訣的人,又有誰為他們鼓掌?他們需要的,不是關心,不是可憐。需要的可能是一份認同,一個機會。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