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月娥會為香港提出願景嗎?

反政府遊行的低參與率可能意味着人們已經死心,不再相信他們的聲音能改變什麼。當人們在實現政治變革方面失去希望時,他們的放棄並不是政府的勝利。

俗語說得好,一張照片勝過千言萬語。最近,我在傳媒上看到一張勝過千言萬語的照片,它展現了回歸21年後的中國香港。照片中有一群人排了條長長的人龍,為的是領取參觀解放軍駐港部隊的軍營。排隊的人幾乎都是長者或中年人士,有的帶着小孩,完全看不到任何一個是千禧世代的年輕人。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 領門券人龍有代溝

當然,那張相片只是一個情境的定格,未必能道出整個香港故事。但近年來我看過不少照片都是一堆人排隊領取參觀解放軍軍營的門券,這些照片反映了一個人盡皆知的事實:香港不僅被有毒的政治分裂,還有跨代的鴻溝。打從21年前香港回歸之後,年長一代變得愈加愛國;可是,許多年輕人卻不願意承認他們是中國人,寧願被稱為「香港人」。

我們必須承認現在面臨着身份認同危機,然而該指責誰呢?若完全怪責北京政府或回歸後的政府領導人,這並不公平。若我們分攤責任,那就會分攤到北京政府、特區政府、建制派、反對派、近年誤導年輕人的政治憧憬及壟斷市場的地產大亨身上。

他們在回歸後變得功能失調的香港社會中,都扮演了一定的角色。他們的做法,不完全是為了秉承一國兩制精神,又或者是為了堅持其政治立場而干預一國兩制。經歷了21個春秋的一國兩制,過去在香港運作良好;國際社會均讚許一國兩制能夠完美解決政權移交後的社會動盪。

一國兩制行之有效 阻遏港獨畫虎類犬

只不過,一國兩制如今卻成了中央及特區政府一邊、反對派和年輕人站在另一邊摩擦的根源。由於擔心本土派和港獨崛起,北京變得大言炎炎,竟明言「一國」凌駕「兩制」。

特區官員包括特首林鄭月娥,以及建制派亦口徑一致。就在上星期慶祝香港回歸21周年的酒會上,林鄭亦毫不諱言,特區政府需堅持一國之本,「一國」大於「兩制」。

然而,反對派以及許多香港青年拒絕如此解讀「一國兩制」。他們堅持「一國」和「兩制」是平等的夥伴關係。包括傳統反對派都強烈抵制香港引入《國歌法》及在高鐵西九站內的內地口岸區行使內地法律。

年輕人以拒絕承認中國人身份、抗拒一國兩制,鼓吹本土主義甚至港獨來突顯自己的觀點。這些年輕人無疑是被誤導了,才會有這樣的憧憬。中央政府永遠都不會允許港獨,甚至把本土主義視同港獨。然而,無論中央如何致力掃除港獨,也必須認清現實──年輕一代這種激烈情緒是發出了危險信號,比起選舉中DQ一些激進青年,政府更應小心處理青年事務。

七一遊行人數新低 香港眾志籌款反高

如果中央政府、林鄭月娥和建制陣營對7月1日反政府遊行的低參與率感到安慰,他們應明白這種自我安慰是沒有作用的,因為許多原因可以解釋上周遊行的低參與率,且並非所有原因都必然對政府有利。這可能意味着人們現在想把民主放在一邊,以推動公營房屋建設和紓解其他民生議題;也可能意味着當日如臨大敵的警力部署,令許多人打消參加抗議遊行的念頭。

又或者,它可能意味着人們已經死心,不再相信他們的聲音能改變什麼。當人們在實現政治變革方面失去希望時,他們的放棄並不是政府的勝利。年輕人失去希望,可能會變成一個在沒有警告的情況下爆炸的火藥桶。

儘管這次七一遊行是歷年人數最少,只有數千或數萬──視乎你相信警方還是主辦方的數字──仍然有人高喊當局警告是非法的「結束一黨專政」口號;仍然有人不理警方警告,中途加入遊行隊伍。

最明顯的例子是自決派團體「香港眾志」籌得53萬元捐款,這提醒了我們,香港的年輕人是如何地離心離德。「眾志」籌得的款項不僅比去年多,更遠遠超過其他民主派團體籌得的數額。傳統民主派籌得的款項遠遜往年,這正是年輕人變得激進的另一危險信號。

創新科技得個講字 深圳星洲坐言起行

香港似乎正在盲目地摸索着未來,而我們鄰近的競爭對手,如深圳和新加坡,正自信滿滿、昂首闊步地邁步向前。我們的對手不僅談論卓越的創新科技。他們已經坐言起行了!經過這麼多年,我們仍然停留在討論階段。

林鄭月娥在緩和敵對政治氣候方面取得了良好的開端。但她需要對未來有一個願景而不是議程,願景和議程是不同的,解決房屋供應緊張不是一個願景,只是基本的社會需求。幾十年前新加坡已經解決了。習近平主席的「中國夢」是一個願景;特朗普總統的「美國優先」也是一個願景。

5年一任的特首任期可能不足以實現林鄭改善民生的議程,可是回歸後沒有一位特區行政長官做滿兩個任期,我是第一個支持林鄭連任特首的人,然而為了她的議程能夠成功實現,她需要有願景來推動它。

原刊於《信報》EJ Insight,本社獲作者授權翻譯刊登。

褚簡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