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重現:《國民性十論》中的日本人

《國民性十論》是日本人論日本國民性的百年經典,作者芳賀矢一其實是日本明治、大正時期的日本語言學家。

日前,出席了三聯書店縈繞百年的「國民性」討論:對今天有何意義?《國民性十論》新書發報暨分享會,有幸為魯迅研究專家李冬木教授及房雪霏教授的中文翻譯作品日本經典芳賀矢一的《國民性十論》作評論嘉賓,深感榮幸。

國民性是什麼?

其實,國民性是由一個國家的全體成員在共同創造民族文化中形成的一種群體人格。一般多數為一個國家又或是於一個民族的大多數成員所普遍具有並重複出現的價值取向及相應的行為模式,隨着全球化的日益推進,這種曾是一國獨具民族特色的群體人格也會逐漸出現劇烈的變化。然而從事地域研究的學者,無論其從事的專業領域是政治、經濟、外交,還是社會、文化,隨着其研究的深入一般都會不約而同地認識到:由於各國的獨特性,為了深化其所從事的研究,理性客觀地把握國民性是非常必要的。

《國民性十論》中分別綜合了日本人的十個不同特質。
《國民性十論》中分別綜合了日本人的十個不同特質。

《國民性十論》與《菊與刀》中的忠君思想

《國民性十論》是日本人論日本國民性的百年經典,作者芳賀矢一其實是日本明治、大正時期的日本語言學家。亦有不少學者更將他稱為近代日本「國學研究」的重要開拓者。《國民性十論》中分別綜合了日本人的十個不同特質: 一、忠君愛國;二、崇祖先,尊家名;三、講現實,重實際;四、愛草木,喜自然;五、樂天灑脫;六、淡泊瀟灑;七、纖麗纖巧;八、清凈潔白;九、禮節禮法;十、溫和寬恕。試圖從不同側面將「日本人」的性格進行描述和闡釋,以日本人的觀點出發剖釋前所未有的「國民性論」和近代關於「日本人」的問題。為何我要強調以日本人的觀點出發呢? 其實要談日本人的特質,很多人都會立即聯想到由美國人類學家露絲‧潘乃德(Ruth Benedict)在戰後着手研究日本的民族性格及其獨特文化傳統,透過當時日本的宣傳電影、集中營的日裔美國人和戰俘的訪談紀錄,以及日本的文學作品,總結出日本人的「民族性格」的作品《菊與刀──日本文化的諸種模式》。

本書由1946年出版至今,一直是探討日本何以成為日本民族、了解日本人根深柢固的二元性格的經典著作。當中提到日本人的特質包括:  (一)各得其所,各安其分;(二)明治維新;(三)歷史和社會的負恩者;(四)報恩于萬一;(五)情義最難接受;(六) 洗刷污名;(七)人情的世界;(八)道德的困境;(九)自我修養;(十)兒童學習。然而,西方人對日本人的分析跟日本人對日本人自身的分析雖然存在着差異,但亦同時存在着相近的部分。特別《國民性十論》中提到忠君愛國及《菊與刀》中所指出的恩(皇恩:意即天皇之恩)的部分,充分解讀了戰時及戰後日本人的行為模式,其自律性及其難以理解的行為。根據《國民性十論》中的忠君愛國,面向的是大家(天皇) 故此,「犧牲個人利益、維護國家利益、舍小家顧大家」與《菊與刀》中「皇恩不能忘」均引證了日本民族對天皇盡忠此等核心日本文化的傳統觀念及其價值,對特別重視傳統文化的日本人而言是根深柢固的。

國民性研究一直都有其必要性。
國民性研究一直都有其必要性。

其實,國民性研究一直都有其必要性。早於1894年出版由美國傳教士明恩溥(Arthur Henderson Smith)《中國人的氣質》一書,曾被魯迅向國人鄭重推薦,該書列舉了勤儉、保守、孝順、慈善等26種性格特點,更強化了了解中國自身及外國人地中國國民性的認識。經歷了111年,日本經典《國民性十論》中文版的出現確實對日本研究帶來了一個重大的貢獻。

潘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