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鋼:我們有責任幫助年輕人把握機遇

全國政協副主席萬鋼勸勉香港與內地新一代的年輕人,抓緊中央政府支持的機遇,實現夢想同時,亦推動產業的發展。

編按:2018年5月23日,團結香港基金會邀請全國政協副主席萬鋼教授發表演講,題目為「加強香港與內地合作 攜手共建世界科技強國」。座談會環節,由港科院創院院長徐立之教授主持,香港理工大學校長唐偉章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常務副校長華雲生教授、滙豐集團創新科技及策略投資環球總監湯復基博士、唯曜投資集團主席李祖閩先生、WeLab創始人龍沛智先生,與萬鋼教授一起探討香港人關切的經貿議題。

港科院創院院長徐立之教授(左)擔任主持,向嘉賓提問。
港科院創院院長徐立之教授(左)擔任主持,向嘉賓提問。

湯復基:不能錯過國家機遇

徐立之:短短兩年來國家發展得很快。想不到共享單車背後的科技是多麼精彩。請各位嘉賓分享一下,你們對香港內地合作成為世界科技強國,有什麼看法?

湯復基:我從1996年回來香港。從1996年至今,國家的科技發展得很快。我現在在滙豐銀行負責金融科技和策略投資。策略投資裏,我們看不同國家的創新研發。2017年,全球獨角獸企業中,中國也佔不少。中國在互聯網、金融領域發展得很快。另外大數據也在國家佔了重要的地位。所以我對兩地合作很有信心,大灣區推出後,香港和內地的發展,尤其是金融領域。大數據、區塊鏈、網絡安全,都是國家給我們的機遇,我們不能錯過。

湯復基博士表示,國家的科技發展得很快,港人不應錯失機會。
湯復基博士表示,國家的科技發展得很快,港人不應錯失機會。

龍沛智:中港合作才有成就

龍沛智:我們互聯網金融創業公司,2013年,在上環小小的辦公室成立。當時如何用大數據做互控金融科技。開始做的時候遇到問題,就是互聯網金融要做得好,要結合傳統金融的經驗和互聯網技術開發的人才,但找不到人才。

我們在2014年進入內地,去內地的第一天,我覺得這決定是對的。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有非常好的金融人才。在內地也非常好研發科技的人才。如果我們能結合兩方面的文化,取雙方的長處,會有豐富的基礎。我們有「雙引擎」,有互控、金融、技術,我們比同期互聯網金融企業進步要快很多。

另一優勢是地理。香港人每天去深圳工作,即日回港,已習慣兩地生活。我們公司已在深圳前海設立辦公室,在珠海申請牌照。利用大灣區的優勢,對我們幫助很大。

我們往前看,香港現在推出新的虛擬銀行牌照,我們正研究申請。我們除了運用科技技術,來實現模擬金融以外,再次以香港作為試點,研發互聯網金融,推廣至香港和內地的銀行。

龍沛智表示,香港擁有傳統金融經驗人才,而內地擁有互聯網人才,兩地合作才會成功。
龍沛智表示,香港擁有傳統金融經驗人才,而內地擁有互聯網人才,兩地合作才會成功。

唐偉章:國際化對本地大學的影響

唐偉章:萬主席說香港的大學發展得不錯,世界排名也高。香港多年來是國際化的城市,香港的大學得到不同國家的科研成果。教師從外國進修或交流,將當地高水平科研帶到香港。不知道萬主席在這方面有什麼想法?

萬鋼:每個大學都有自己的特點和方向,培養出不同特色的學生。一間學校的校園文化會影響一個青年一輩子。我們授予怎樣的文化,就會塑出怎樣的人,甚至他自己也沒感覺到。

國際化實際上離不開本土資源的運用和培養。國際化老師來了以後,完全根據過去的做法。校長培養校園文化,堅持學校方向,形成學校的特色,會影響學生,這就是校長的責任。國際化是很重要的,因為會形成科技流動,形成學校的特色。我想香港的大學可貴,有特色的一面,有純樸的一面。因此大學教授忠於自己的性格,平心靜氣,不驕不躁,誠心努力,很值得我們去學習。

唐偉章教授表示,國際化令香港的大學獲得不同國家的科研成果。
唐偉章教授表示,國際化令香港的大學獲得不同國家的科研成果。

李祖閩:怎樣把創科內容化成商業模式

李祖閩:我是快的打車聯合創辦人,我們做手機打車,有香港人參與。我今天想提一個方向,我覺得香港在「創科商用」遇到很大的瓶頸,怎樣以「接地氣」的方法把創科內容化成商業模式,然後帶給老百姓,為他們帶來幸福感。

萬鋼:創新成果不會自然而然變成市場。我們國家想的是,怎樣將創新成果如何和市場連接。但所有事不是這麼簡單,我覺得「創科商用」最重要是打通產學研用相互之間界限,讓大家一起交流溝通,思想碰撞出火花,另外科技人員也要面向社會的需求進行研究。但首先要明白創科是為誰做的?為誰用的?要了解市場缺什麼東西。

我覺得香港有一個珍貴的地方,就是有一批金融行業的領導人對知識渴求、對市場敏感度很高。我們內地正是缺乏這些人才。

李祖閩覺得香港在「創科商用」遇到很大的瓶頸,難以突破。
李祖閩覺得香港在「創科商用」遇到很大的瓶頸,難以突破。

華雲生:香港研究資源不足

華雲生:我們的工業發展很緩慢,地方不夠。全港大學的教授加起來只約有4,500人,比美國一所大學更少。香港的研究生,包括自資的,約8,000人,遠比中國少。香港的研究資源不夠,現在有辦法把資源從內地到香港?除了資源外,還須要足夠的地方配合,才能幫助香港創科研究。

萬鋼:大學不是愈大愈好,而是要辦出自己的特色、文化、專攻。當今社會需要全方位培養人才,但學術發展亦要有特長。香港的大學很好,既有精神,也負社會責任。

但香港的大學也有缺陷,就是沒有這麼大的空間處理科研設備。這時「一國」就要發揮作用,我們與錢過河的同時,需要人來往,希望今後香港的科學家有夢想的同時,也需要大設備時到內地找資源,這就等於結合了兩地優勢,建議下一步香港科學家亦可以和內地教授、企業形成結盟關係,共同攻克難題。香港的學校和內地的學校,能相容互通,集中力量,才能解決深層次的問題。

華雲生教授認為香港研究資源不足, 希望有機會將香港資源擴大。
華雲生教授認為香港研究資源不足, 希望有機會將香港資源擴大。

萬鋼:我們這一代下過鄉,從來不怕困難

徐立之:謝謝萬主席分享,裏面很多智慧。現在香港一窩蜂做創新科技。在大學競爭排名和爭奪資源之下,兩者怎樣去平衡。年輕人只顧賺錢,沒有按自己愛好發展,不做科技,跑去金融投資了。萬主席,我最後問一條問題,你有什麼說話向香港年輕人說?

萬鋼:從年輕人來說,一個人會有很多機遇。我出身於上海,16歲時,中學還未讀完就要下鄉,過程艱苦。我很感謝我母親。她規定我每星期寫信,她負責批改。母親幫助下,不放棄學習文化知識。我自己也了解國家需要什麼,了解中國基層農村生活。我們這一代下過鄉,從來不怕困難。

萬鋼強調,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機遇。希望青年人肯努力、有恒心,一起創造未來。
萬鋼強調,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機遇。希望青年人肯努力、有恒心,一起創造未來。

回頭看現在,國家改革開放給很多人不少機遇。我比較幸運考上大學,擴闊眼界。我覺得今天創新科技發展給予大家機遇,一個信息化的機遇,一個實現夢想的機遇。現在人人有手機,在微信開群組,認識外人,這就是機遇。

我們現在還有一個機遇,就是國家發展帶來的。粵港澳大灣區提供的融合發展的大機遇,國家正陸續打破兩地發展的障礙。不過機遇的本身就是挑戰,有沒有膽量去進入市場不難,但能不能在市場走好,這是挑戰。

我們過來人有責任,有義務幫助年輕人,幫助他們把握機遇,令他們創業年華更加豐富,更加多彩,賦予成就。

攜手共建世界科技強國二之二

本系列文章:

萬鋼:加強香港與內地合作 攜手共建世界科技強國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