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讀者告訴我,最近罹患了一個「怪病」。通常在飯後約兩至三小時內,尤其是晚飯後去到大約半夜之時,上腹部會突然出現很強烈的痛感;之後,疼痛會從上腹部擴散至胸部甚至背部。這個時候,一定要躺下來,但不能完全平臥,須稍彎身,上身靠床背或椅背,腰背放一個枕頭,斜斜地躺着。有的時候,大約20分鐘內就會好轉,不然的話,一路痛下去。有時候能感到腹部像是發脹,有出冷汗、噁心的現象,甚至真的須去嘔吐,才能紓緩。他一般會坐在電視機前的安樂椅中,扭開電視,希望一些粵語「殘」片能將他催眠,一覺醒來痛感也消失了。
以我推測,他有可能是生了膽石。這些石可能體積不大,只是像「砂」一般。膽石若進入膽管,自會阻塞膽汁的流動。除了引致不適,這種情況若長久持續,可會導致閉塞性黃疸及肝臟障礙,進而變成膽血症。否則,膽石本身並無大害。
膽石的成因,主要是暴飲暴食,攝取過量脂肪,加上生活不規律、操勞過度、情緒不安等。尤其是經常坐着工作的人,少運動,膽汁在體內的流動阻滯,有機會形成膽石。若發展成為膽石症(gallstones),在膽囊或膽管中產生的「石」可引起劇烈的腹痛。現階段醫生可以做的是,採用外科手術開刀,將膽囊和膽管切除。切除後並不影響正常的生活;但不能保證不會有後遺症,也有復發的可能。
若痛楚不劇烈 毋需去動手術
我告訴這位讀者,如果他遭遇的痛不至於太劇烈,相信並不嚴重,不需去到動手術切除的地步。有一個補健食品叫蘋果果膠,可以試服。它能做到的,正是調理身體的操作,效果是把膽石「化」掉,但不是帶來像「藥」般的療效。
每當有(例如)肥膩的食物進入了十二指腸,十二指腸會分泌縮膽囊素(Cholecystokinin),以刺激膽囊分泌膽汁(正確的說法是「膽酸」Bile Acid)。膽酸協助脂肪酶(Lipase),將脂肪分解為甘油和脂肪酸。小腸細胞在吸收甘油和脂肪酸的時候,也同時吸收/回收膽酸,留待下一次消化脂肪時再用。換言之,膽酸是一個可以重複使用的物質。若服用了蘋果果膠,它會將處於小腸內消化物中的膽酸吸收,這些消化物一路上經過小腸大腸等器官,最後成為糞便,排出身體(J.Nutr., Vol.126,pp.1766-1771)。當小腸再一次碰到脂肪、需加以消化的時候,膽便要重新製造新一批的膽酸,如果膽中有石,最便捷的方法,是把膽石內的膽固醇轉為膽酸;於是令膽石慢慢縮小(Experientia, Vol.40, pp.350-351)。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發表。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