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地大便不雅兼有礙衛生,隨意大辯無謂兼浪費資源。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洋洋近80頁的《增闢土地你我抉擇》文件,沉悶枯燥是意料中事,但為害不大,其真正的問題在內容虛無空泛。討論不着邊際,就算政府再花多1,200萬元作顧問宣傳費用,就算青中老年學者專家再寫千字激昂長文,剩下的只有地下的一灘口水,樓價帶動的財富不均情況依舊。
小時候中文作文,穩中求勝之選是所謂的「大報社論」寫法:這個建議有這些那些好處,但同時又有這些那些壞處,理想的做法是在好處壞處兩者之間取得平衡。這種各打五十大板的寫法應用範圍極廣,看似持平公正,實質是騎牆買兩邊,保守的評審制度下分數有一定保證。這份大辯論文件,可謂將這種寫法用得淋漓盡致,每一個土地供應選項,都有篇幅相若的「發展效益」和「發展成本」,另加一段「挑戰與不確定性」,公式化到悶死你為止。
辯論隨意,皆因這一大堆好處壞處都是沒有數字支撐的論點,比「大報社論」更難以捉摸。既然小組要市民抉擇,就要有實在一點的估算和數據讓市民比較,不能只靠點列式但求中晒point算數。
咬文嚼字 沒有實質結果
以「發展棕地」一段為例,文件指「由於棕地大多屬私人土地,發展棕地涉及收地及補償費用。而部分棕地或受到污染,需進行土地除污工程」,涉及的費用到底有幾多?地產商不滿收地打起官司來,又會延誤幾耐?政府收地賠償建公屋相比起公私合營,花費和時間有幾大分別?這些問題政府都有能力解答或估計。又例如「部分行業如建造業、物流業、回收業、車輛維修業」生意受影響,涉及的生意到底有幾大?政府也知得比我們清楚。相比之下,近期的高爾夫球場爭議實在一點,至少提到球場使用人數,向成本效益計算走出了第一步。
就算公眾參與活動由5個月延長至50年,沒有數字作客觀比較,文件中咬文嚼字的爭議都不會有實質結果。辯論虛無的唯一效應,是各方繼續離地幻想,齊齊提出難以實現的建議呃like,從城市政治經濟本質到社會願景人類未來,從軍事用地起樓到高爾夫球場圍城,海拔N公里自說自話,沒完沒了繼續吹完再吹。
虛無的另一極端,是以誇張數字嚇鬼,例如有團體就指,公私合營地產商會有5萬億元收入。就當數字是講未來十年,保守估計毛利率三成,折現後的毛利都會超過四大地產商今日的總市值。再者,計算假設呎價1萬元,5萬億元代表地產商出售5億方呎的私樓面積,亦即等如100萬個500方呎單位,連當年的八萬五都望塵莫及。天方夜譚脫離現實,本土標題黨而已。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