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粥一飯一思

老一輩們生於憂患,長於憂患,從未有過怨言。他們樂天知命,敬物惜緣,以無愧之心,俯仰於天地之間。

《江南逢故人》(洞簫:譚寶碩/古琴、吟唱:馬常勝)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我記得這句話,是《朱子治家格言》中的句子。

小時候,祖母教訓我們時,經常會將這句話掛在嘴邊。

祖母對我們管教頗嚴厲,不容許有任何浪費。吃飯不許掉飯粒,凡有掉下的,都要撿回來吃下去。吃多少,便拿多少,碗碟不許有食物剩下。

祖母常說:「一條鹹菜,要送三口飯。」每逢我們嫌菜少、嫌飯不好吃,她便示範大口吃飯給我們看,把大家都逗樂了。

廣東人稱浪費食物為無衣食。祖母常說,無衣食會遭雷公劈的。我們都養成儉樸的習慣,不是因為怕雷劈,而是在那個年代,大多數家庭生活清貧,不允許奢侈浪費。人們習慣了節約過日子,衣服打補釘,鞋子打補釘,書包課本打補釘,飯鍋打補釘,屋子打補釘,連汽車都打補釘。雖然生活簡樸,但是大家都守分安命,臉上常有笑容,鄰里親善和睦。

祖母逝去多年,我們也長大了,歲月流金,光陰點滴在心頭。

每逢在書中讀到《朱子治家格言》的句子,都有無限的感慨,我會回憶起祖母的說話,彷彿就坐在祖母膝前,聽她說一個又一個的故事。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讀書志在聖賢,為官心存君國,守分安命,順時聽天⋯⋯」多少聖賢書,多少殷殷囑咐,這是中華民族的品格,是一代又一代人立身處世的脊樑。

當年小孩子未明的道理,現在我全明白了,怎麼會不明白呢?老一輩們生於憂患,長於憂患,從未有過怨言。他們樂天知命,敬物惜緣,以無愧之心,俯仰於天地之間。

現在社會富裕了,可是人心的歡悅並沒有跟物質一起到來。每逢看到隨意棄置的物料、看到電視上拿食物開玩笑的節目、看到餐桌上吃剩的大批菜餚⋯⋯內心都會不安。

我彷彿看見祖母坐在雲端,對我細說「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譚寶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