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大師 一生飄泊

如果你擅長彈奏巴赫的鋼琴曲,尤其是雙手彈出兩個以上的聲部或是雙重賦格曲(double fugue),那真是趣味無窮。

凡是聽過一些音樂的人,大概都知道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的大名,學過聲樂、鋼琴、小提琴、大提琴和管樂器的人更一定接觸過這位「祖師爺」的作品。

巴赫是傑出的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與作曲家韓德爾和泰雷曼齊名。(Bach-Archiv · Bachfest Leipzig Facebook圖片)
巴赫是傑出的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與作曲家韓德爾和泰雷曼齊名。(Bach-Archiv Bachfest Leipzig Facebook圖片)

天地廣闊 樂曲神奇

如果你擅長彈奏巴赫的鋼琴曲(其實當時還沒有現代的鋼琴,這些作品都是為鋼琴的前身clavier所寫的,還有從管風琴曲改編的,為了行文方便,以後統稱鋼琴曲,請學者們休要見罪),那真是趣味無窮,尤其是當雙手彈出兩個以上的聲部或者是雙重賦格曲(double fugue)時,除了感到巴赫的偉大之外,更驚訝於自己的技術。但是我不大會把腦子劈開兩半而使左右手獨立運作,因此一彈賦格曲(按fugue一詞原文的意思是遁走,因此也叫「遁走曲」),它就名副其實的「遁走」了!

無論如何,巴赫的確是一位了不起的音樂大師,他的鋼琴作品我輩窮畢生之力也學不完,管風琴作品也是歟焉盛哉(我有一套他的管風琴作品集,一共24張LP,還沒有全部聽完),他的無伴奏小提琴大提琴曲可能是世界上最神奇的音樂,而他的大合唱曲更是數以百計,我連懂一些皮毛也不敢說。唯一能說的是,每一次聽巴赫的作品,才知道天地之廣闊和自己之渺小,不由得自我鞭策,立志絕不能渾渾噩噩做人。

Bach Discovering The World系列攝影作品;網頁圖片說明指,巴赫若到美國內華達州的波浪谷遊覽,想必會在內心哼唱BWV 10的詠嘆調。(Bach-Archiv · Bachfest Leipzig Facebook圖片)
Bach Discovering The World系列攝影作品;網頁圖片說明指,巴赫若到美國內華達州的波浪谷遊覽,想必會在內心哼唱BWV 10的詠嘆調。(Bach-Archiv Bachfest Leipzig Facebook圖片)

奔波屈就 創作不朽

巴赫是怎樣一個人呢?從作品的數量來看,大概是日夜忙於作曲,再就是生孩子(兩位妻子為他生了許多孩子,除夭折之外,長大的有九個)。其實他生於一個相當黑暗的時代,德國在三十年戰爭(1614-48)中飽受蹂躪,一直到18世紀還沒有恢復元氣,事實上她國已不國,貴族們形成一個一個各自為政的局面,藝術活動局限在為小宮廷或者教堂服務的狹小範圍中,而巴赫就在其中東投西靠,為生活奔波,在大小城市飄泊了20多年,最後在萊比錫(Leipzig)定居。從表面上看,巴赫擔任了當地聖湯瑪斯教堂合唱團的「領唱」(Cantor zu St. Thomae)和萊比錫的音樂指導(Director Musices Lipsiensis),是當地最重要音樂人物,但他本來已經具有指揮(Kapellmeister)的銜頭,當Cantor其實是降了一級,看在錢的份上也只好屈就了。此外,在他死後,他的墓地因為城市擴建而消失,一代大師的遺體竟不知去向,貴族和教會對巴赫的輕視可見一斑;直到19世紀末才在另一次翻修房屋時發現一具男屍,至於是否他的遺骸,就只好存疑了。

關於巴赫還有不少逸事可與大家同享,下次再談。

巴赫是一代音樂大師,他的無伴奏小提琴和大提琴曲可能是世界上最神奇的音樂,鋼琴作品窮畢生之力也學不完,大合唱曲更是數以百計。(Bach-Archiv · Bachfest Leipzig Facebook圖片)
巴赫是一代音樂大師,他的無伴奏小提琴和大提琴曲可能是世界上最神奇的音樂,鋼琴作品窮畢生之力也學不完,大合唱曲更是數以百計。(Bach-Archiv Bachfest Leipzig Facebook圖片)

原刊於《信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本系列文章:

集中精神聽音樂

從一張唱片開始

名家演奏 各有精彩

一代大師 一生飄泊

多產作家 曲曲傳神

鋼琴組曲 百聽不厭

推陳出新 多采多姿

孔在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