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阮紀宏(聯合國際書院新聞副教授)
年輕人一鬧騰,整個社會都要對他們呵護備至。特首梁振英在施政報告的引言第三段,本來是講經濟發展策略,但也要把目的寫成是「讓青年人學以致用」。大家都來為年輕人着想,一點問題都沒有,但給他們想好了點子,鋪好了路子,給足了位置,他們就能夠輕車上路嗎?如果要跟內地經濟融合,年輕人不願意在文化上融合,一切都是白搭。
施政報告分析了香港的經濟結構,兩大核心產業是金融業和服務業。梁振英說:
「香港各業有一個共同的優勢,就是在中國內地和外國之間的連通作用,是國內外的『超級連絡人』。香港要發展好經濟,必須同時重視國內外的經濟關係。」
買辦要政治中立
撇開文化融合和年輕人的角色先不說,單說「超級連絡人」,所謂連絡人就是過去的買辦。香港自從被英佔之後,華人長期以來就是充當買辦的角色,而且十分成功。
中國第一條有電力供應的村落,就是珠海的會同村,給他們帶來先進設備的,就是太古買辦的莫氏家族,香港鰂魚涌的太古糖廠(康怡舊址)是這個家族的產業,他們成功以後回饋家鄉。後人律師莫應溎是香港華人革新會首任會長,五十年代初被港英政府驅逐出境,後來成為香港《基本法》草委會委員,才能夠有體面到香港訪問,這是後話。
成為買辦的條件是政治中立,因為既要得到外方的信任才能成為買辦,又要將洋貨買到中國,那就要得到中國人的信任,如果在中間有鮮明的政治立場,就會變成猪八戒照鏡子,裏外不是人。
莫應溎就是因為愛國,才被英國人放棄。香港人擔當買辦的角色,直到中國開放改革初期,又再一次得心應手,因為當時外國人不了解中國,中國經過長期隔絕,也沒有外貿人才,香港成為世界最大的轉口貿易中心,航運業也隨之而興起。隨着中國對外交往增加,貿易人才成長,香港的中介角色式微,而今梁振英再提超級連絡人,香港人做得來嗎?
了解當地文化更重要
雖然說外國人學會普通話,行遍中國都不怕;中國人學會了英語,可以直接跟外國人貿易。然而,如果比起香港人對西方文化的了解,以及跟內地千絲萬縷的關係,香港人還是可以充當連絡人的,問題是有些年輕人抗拒學普通話,拒絕跟內地人交往,以深圳河畫地為牢,自困於香港彈丸之地。
全球化無遠弗届,IT 行業造就了多少年輕創業家,他們憑着創意和 IT 技術,比如給網站寫 Apps,開發應用軟件,可以滲透全球每一個角落。然而,利用創意開發市場,首先是要對市場的認識,對用家的需求和思維方式有所了解。
年輕人到外國留學,除了學習語言和專業技能外,更重要的是了解到當地的文化,和當地人的思維模式,能夠準確判斷當地人的判斷而早捉先機,加上建立人脈關係,充當連絡人角色當可無往不利。
內地網上購物已經佔到零售業一成的份額,而且以迅猛的態勢發展。香港本可以搭網店的順風車分一杯羹,利用對國外產品的了解和網絡關係,向內地銷售代購,先不說運輸成本貴可能造成障礙因素,如果你不了解內地買家的需求,而且還拒絕上內地的網站,不要說連絡人,連上車的機會都沒有。給網站寫 Apps 也是一例,內地最流行的通訊平台是微信,需要很多應用軟件,但如果香港人認為 WhatsApp 是他們唯一可以去的平台,這些 IT 行業的發展,就從此斷送。
新加坡羨慕香港有內地作為腹地市場,香港則不以為然。
腹地市場是以文化融合作為大前提的,香港因為人口規模導致市場不成氣候,已經沒有條件自立門戶,總不能說為了保護本土而自絕於腹地的文化體系。
大的不說,以語言習慣為例,屈穎妍說中學曾經受過本地方言跟漢語之間的轉換訓練,比如「頭殼」、「手板」、「冷衫」等等,這裏再加一個,內地人說買「飯盒」目的是買盒子,買「盒飯」目的才是買飯。香港人要堅持所謂本土特色,連做網店和寫 Apps 的可能都沒有。如果要質疑這些大陸用語是洗腦教育,不是過於敏感,就是潛意識的抗拒母體文化。
潛意識抗拒母體文化
如果說香港跟內地文化融合是大勢所趨,年輕人難以接受,因為他們看到「的士」與「打的」確實在同一時間充斥內地的流行用語,以為香港文化可以取代內地文化。可是,要做大買賣,香港人的做法是先談合同用語的定義、條件和原則,但內地人要跟你做買賣,首先是跟你天南地北,古今中外扯一通,目的是查看雙方有沒有共同語言,能不能打通天地線,如果是南轅北轍,就是生意莫談。如果你跟內地人打關係,先堅持說是「質素」而不能說「素質」,15分鐘內就被打發走。
回到香港年輕人充當內地與世界之間的連絡人問題,經過回歸和一國還是兩制的爭論,已經不可能回到過去政治中立的買辦心態,政治議題已經無可避免成為不可繞過的彎子,問題是他們是否願意承認內地文化是母體,香港只是邊緣的角色。如果死抱所謂本土文化是不可逾越的障礙,不願意摒棄成見,回歸文化母體,不要說今後整體發展會被進一步邊緣化,就連政治中立的市場也會被摒棄。
香港在政治上偏安一隅在主權回歸和《基本法》的框架下已經決定了是不可能的事,在文化上自成一體,古今中外歷史上也難以找到先例。
要討論的,不是要不要經濟市場的問題,而是要不要文化母體的問題。西九龍和舊啓德多年陷於爭論而仍然成為荒地,難道不是香港的耻辱嗎?香港要為所謂的本土文化付出的代價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