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讀書?

20年加起來的知識和視野,將還不及閱讀20本精挑細選的好書。不信?附錄列了我的20個選擇,大家可找來一讀,便知我所言非虛。

大家必定聽過「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句說話吧。但直至今天,筆者仍然聽到不少人(包括一些公眾人物及傳媒人),把這句話念作「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每次聽到這種誤讀,我都不禁搖首嘆息。如果有朋友或學生在旁,我更會鄭重指出:「不如」這兩個字,是一種百份百的「僭建」。

讀得其法,知識鮮活

按筆者猜測,如此誤讀的人大多很少看書甚至害怕看書,才會有「不如行萬里路」這種自我辯解。在古代,「行萬里路」也是很難達到的目標,但在旅遊如此普及的今天,往日本旅行一趟已逾萬里,如此一來,怕看書的人便可理直氣壯繼續不看書,久而久之,「誤讀」於是變成了「正讀」。

讓我再次鄭重指出:「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固然相輔相成,但各自皆非常重要,缺一不可,故此絕對不能互相取代。

讀書有什麼用呢?你可能反駁,並引用前人所說:「書本的知識乃是死的知識」,以及「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書生論政」、「紙上談兵」,甚至「百無一用是書生」等觀點。

當然,正如做任何事情而不得其法一樣,讀書不得其法也會徒勞無功,而迷信書中的一隅之見甚至會害己害人。但相反而言,只要我們讀得其法並博覽群書,我們將會獲得無法想象的巨大力量,既可用以成就自己,也可用來成就社會。

一書一世界

我在誇大其詞嗎?那麼請想一想,我們對世界的認識,不外乎來自「實踐」與「思考」兩大途徑,對嗎?顯然,只有實踐而沒有思考,或只有思考而沒有實踐的做法,都無法帶來堅實和深邃的知識。事實上,隨着人生歷練的增長,只要我們勇於反思,我們每一個人的知識都會一日一日的深化和廣化。

但請想想,無論我們的經歷如何豐富多姿、我們的反思如何深刻獨到,這些都只能是一個人在某一時某一地的經歷、亦是某一人某一個角度的反思。而即使我們廣交良朋,並從他們那兒虛心學習,那也只能是數個人或至多數十人的所見所思。況且,這些良朋大都與我們的社會文化背景相同,能夠完全以不同角度地看待事物的鮮矣。

但我們一進入書本的世界,上述的限制可以一下子被打破!我們不但可以透過來自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不同性別、種族、階層的人的眼睛來察看這個世界,還可以跟古哲先賢進行神交。我們不需要「真的見過喬布斯」,也可進入喬布斯的內心世界,並領略他的胸襟和眼界。

書籍是人類進步階梯

但這只是冰山的頂部!現在讓我們更仔細地看看。

讓我們隨便選擇一個題目,例如「世上為何有貧富懸殊」、「科學與宗教的關係」、「全球化的利與弊」、「儒家思想與現代文明」,或是「營商之道」、「投資致富之道」、「如何提升你對異性的吸引力」、「夫妻相處之道」、「如何教養子女」、「如何控制你的情緒」、「飲食養生之道」等等。現在假設有一個人(稱P1)對上述某一題目(稱為 M)甚有興趣,於是根據他能夠找到的有關材料,再加上他的親身經歷和體驗,以及他的深刻分析和反思(稱為C1),寫成了一本有關 M的書 B1。(按照不少香港人的興趣,就假設這是李嘉誠總結他的營商之道的一本書,或是楊振寧總結他的學術生涯的一本書吧。)

好了,假設有另一個人P2(如另一個富商或另一個科學家)對 M有興趣,他看了這本書 B1,然後撰寫了另一本 B2。這本書固然包含了他對 M的認識和了解(C2),可也包含了有他對 B1(即 C1)的反思。不用說(假設 P1和 P2的水平相當),B2的廣度和深度都會較 B1為高。

現在再假設有第三個人 P3看了B1和 B2,然後再寫了一本書 B3,那麼這本書除了包括 C3外,當然還包括了P3對 B1的反思和對 B2的反思,就後者而言,即是對〔C2加上(P2對B1的反思)〕的反思。

我想我不用再分析下去(再下去只會令大家暈頭轉向⋯⋯),但我相信大家至此應該明日,人類的知識就是這樣不斷的深化和廣化,而這不是一個算術級數的「線性」過程,而是一個近乎爆炸性的幾何級數的「非線性」過程!無怪乎俄國文豪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想像瑰奇,閱歷深刻

我絕對鼓勵大家「行萬里路」,但從上述的分析便可大致了解,為什麼古人說「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這是因為,秀才所讀的書中,有不少都是根據其作者(P1、P2、P3 …)的豐富人生閱歷和實踐經驗(行萬里路)所寫成的(想想《徐霞客遊記》或《富蘭克林自傳》)。

《富蘭克林自傳》(Benjamin Franklin's Autobiography)一書封面(Amazon UK)
《富蘭克林自傳》(Benjamin Franklin's Autobiography)一書封面(Amazon UK)

讓我舉一兩個較著名的例子。被譽為「現代科幻小說之父」的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曾經寫過《八十日環遊世界》、《地心探險記》、《海底兩萬里》、《從地球到月球》、《神秘島》、《機器島》等精采的科幻小說。但他曾經到過他所寫的地方嗎?答案是:幾乎沒有!可是,透過他細緻的資料搜集、豐富的想像力和生花妙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被他帶領着環遊世界,其間包括探險南太平洋諸島、乘坐熱氣球鳥瞰非洲大陸、深入冰島的火山和地球內部、以及遨遊海洋深處、甚至衝出太空!

《海底兩萬里》是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的科幻懸疑小說代表作。(Wikimedia Commons, Houghton Library, Harvard University - FC8 V5946 869ve)
《海底兩萬里》是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的科幻懸疑小說代表作。(Wikimedia Commons, Houghton Library, Harvard University - FC8 V5946 869ve)

一個類似而又香港人更為熟悉的例子是倪匡先生所寫的「衛斯理」系列小說。倪先生坦言他不是一個喜歡旅行的人。但他寫的小說卻帶領讀者上山下海、尋幽探秘,讓人大開眼界樂而忘返。曾經有記者訪問他時,問他何來這些豐富的知識,他笑言道:「大部分都是來自我家中一套少年百科全書」。

請再想想,劉備三顧草蘆,其時諸葛亮「行了多少里路」?當然,諸葛亮的傑出才華要透過不斷實踐來體現和提升,但如果他事前沒有飽讀兵書和深刻鑽研,又如何談得上實踐呢?

「過量」閱讀損健康

我要傳達的訊息已是再清楚不過了,但我還有一點重要的補充。不少現代人每天的閱讀量其實不少,我所指的是閱讀大量報刊雜誌,近年則加上網上訊息。數年前,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題目是〈過量閱讀報刊雜誌有損你的健康〉。這是因為,這些閱讀絕對無法取代書本的閱讀,卻給人(即讀者)有「我已經有很強的閱讀習慣」這個錯覺,並從而令他們以為自己對世事已經十分了解。

讓我大膽舉例說明一下:假設你在香港天天不間斷地讀了20年最暢銷的報刊雜誌(《蘋果日報》、《經濟日報》、《信報》、《明報》⋯⋯),還加上了TimeNewsweekThe EconomistBusiness WeekNational Geographic等西方刊物。你必定以為自己對這個世界十分了解吧。但我可以告訴你,你20年加起來的獲得的知識和視野,將還不及閱讀20本精挑細選的好書。不信?附錄列了我的20個選擇,大家可找來一讀,便知我所言非虛。

一息尚存書要讀

國務院前總理溫家寶曾經說過:「一個不肯讀書的人是沒有前途的;同理,一個不肯讀書的民族也是沒有前途的。」這個說法固然擲地有聲,但終究都只是從讀書功能的角度來看,但說到底,筆者之熱愛讀書,完全因為它根本就是人生中最大的享受。所以,有關讀書的名句之中,還是齊白石的這句最深得我心:「一息尚存書要讀。」

附錄:

  1. Cosmos,Carl Sagan著。
  2. The Selfish Gene (2016年40周年版),Richard Dawkins著。
  3. The Third Chimpanzee for Young People (2015 edition),Jared Diamond著。
  4. Guns, Germs and Steel,Jared Diamond著。
  5. The Ascent of Man,Jacob Bronowski著。
  6. Why the West Rules – for Now,Ian Morris著。
  7.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Karl Polanyi著。
  8. World-Systems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Immanuel Wallerstein著。
  9. Globa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2016年新版),Joseph Stiglitz著。
  10. The Shock Doctrine,Naomi Klein著。
  11. Grave New World,Stephen D. King著。
  12. World on the Edge,Lester R. Brown著。
  13. Enlightenment Now,Steven Pinker著。
  14. Marx, Capital, and the Madness of Economic Reason,David Harvey著。
  15. 《中國的智慧──中、西偉大觀念的比較》,韋政通著。
  16. 《五百年來的中國與世界》,韓毓海著。
  17. 《大國興衰》,黃樹東著。
  18. 《格物致知》,李逆熵著。
  19. 《喚醒億隻青蛙》,李逆熵著。
  20. 《資本的衝動》,李逆熵著。

李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