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次財政預算案引起社會上廣泛批評,主要原因是部分市民未能從派糖措施中受惠。一些無厘頭的動作,例如向海洋公園派錢,令後者投桃報李送出1萬張免費門票,豁免DSE考試費等,亦加深市民的不滿。連身負支持政府施政的責任的建制黨派,也加入反對行列。有見及此,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唯有「士急馬行田」,利用原來是照顧綜援人士以外基層家庭的關愛基金,建議撥出數十億元計的公帑,盡量讓多些人有「糖」收,並美其名為「補漏拾遺」!
派糖派得不公平
財政預算案宣布前,我是屬於反對人人平均派錢的陣營。但這個立場的前提是政府必須善用盈餘,包括增加支援或津貼弱勢社群。雖然財政預算案向綜援人士派「三糧」,但對其他弱勢社群,例如愈來愈多沒拿綜援或津貼的退休長者,卻完全沒有一次性的紓緩措施。在一般市民對政府為他們籌謀未來的能力失去信心的情況下,財政有盈餘而自己無着數,豈會甘心?此外,眾多借錢讀書的大學生和住劏房的青年,對政府豪擲10億元予青年事務委員會,而自己卻沒有直接受惠,只會更加反感。
政府利用盈餘選擇性派糖其實可以接受,派糖派得不公平,特別是大部分低收入的人士無份享受,卻是大問題。現在的情況是收多了錢的人士(例如綜援戶)不會多謝政府,沒得收的卻怨聲載道。政府派糖無術,令財政司長不斷重申「公帑須用得其所」的說詞,淪為笑柄。
事到如今,我希望政府的「補漏拾遺」措施不要因為執着避免「雙重福利」,而加入繁複的審查機制,大幅增加行政費用之餘,又可能再製造遺漏。此外,政府不應為了遮醜,把「N無」的定義無限擴大。「N無」的概念是援助在綜援網以外的基層家庭,而不應包括例如毋須交稅但也毋須政府照顧的家庭。政府可以在今次補鑊行動一次過派糖給多些社群,唯不應違反關愛基金的原意。事實上,從財政紀律角度看,政府應該把關愛基金的經常性扶貧措施,盡快納入政府的財政預算內,以便接受立法會的監管。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