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香港!它是不夜之城,它是自由的天堂,它是冒險家的樂園,它是東方的窗櫥,它是西方的鏡子,洞見一切同時反映一切。生活在香港的人,總羨慕歐洲和美洲的生活;住在南洋海外的人,則羨慕香港的生活。是的,香港是『東方之珠』,也是東南亞有名有實的自由港,也是東方與西方海、空交通的轉口商埠。遊歷過香港的人,會夢寐香港;未來過香港的人,會憧憬嚮往香港,這也是很自然,很必然的現象!」以上是《良友》畫報香港海外版於1960年7月第46期刊出介紹香港的內文。至於當年香港整體的情況,翻閱當年出版《今日香港》的報道,也是別有一番的滋味:
那些年的老香港
香港為珠江口外一小島,原屬中國廣東省,其成為英國屬地,已逾百年。目前所謂香港,係由下列三個地方合併而成:
- 香港本島,面積約30英方哩,於1842年依據「南京條約」割讓於英;
- 九龍半島,自尖沙咀至界限街止,面積約10英方哩,於1860年「北京條約」割併香港;
- 新界,面積約376英方哩,於1898年租借與英,以99年為期,至1997年屆滿,三地合計416英方哩,統稱為英屬香港。
香港港口面積17平方英哩,不僅以自然景色美麗著名,同時亦以港務設備之佳着稱於世,遂成為世界最繁忙的港口之一,船隻出入,終年不絕。
香港的港海良好,碼頭設備完善,利於各種船隻停泊,同時在國際形勢上甚為重要,故經過及停泊之各種船隻甚多,1959年內,大洋船及河輪船進口共4,569艘,海上來往旅客多達100萬名。香港本島與九龍半島之間經常有渡輪往來,1959年內,11條線之小輪載客共達135,986.067人次。香港自1945年8月30日光復以來,成為東方一片樂土,所以人口激增,至今已比原有增加四倍,目前人口在300萬人以上,其中大部份為來自大陸的難民,一部份人居於水上,其餘並包括少數各國籍人氏。這個地方,居民國籍竟達50餘國之多。
啟德機場是香港唯一的機場,在九龍半島東面的海邊,最近曾由政府當局大力重建,成立了可供各種巨型航機的升降的新跑道。多數航空公司,均有辦事處在港,至少有20多條航綫與世界各主要航綫相聯接。1959年內,到達香港及香港起飛的飛機,共約有一萬架,搭載來往搭客近30萬人。
香港全境的街道不斷改進,至今已共長達450哩,全部車輛在36,000輛以上。港九兩地公共汽車,合計約1,400輛,電車146輛。
各行各業興旺
港九共有大小工廠4,894家,僱用員工192,843名,直接或間接賴以為生者幾達全部人口之半。香港的主要工業為紡織業,出品佔世界紡織業的主要地位,此外並有造船、塑膠、膠鞋、手電筒、電池、電燈泡、搪瓷、暖水壺等出品也是暢銷全球。全部出品的種類,共達400餘種之多。香港的技工,工資每日港幣7元至16元,非技術工人每日港幣3至6元,人工之廉價,為任何其他工業城市望塵莫及者。
新界居民以務農捕魚為主要職業,主要農業產品為食米,每年收成兩次,年產約50萬担,漁船約共11,000艘,其中一小部分為機動漁船。
由於港內無河無湖,整個香港的用水全靠天然雨與蓄水池,每年4月至8月雨量較多,平均每年下雨20吋左右。本夏雨水,為開埠以來最多,連綿一月傾盤大雨,水塘全部滿溢,得水共104億6,200萬加侖,破歷來之舊雨量紀錄,致低窪地區,因雨成災,損害頗鉅。
香港的體育相當發達,各種普遍運動均有舉行,其中以足球運動最受歡迎,球迷眾多,每場球賽,觀眾動輙二三萬人。賽馬的受歡迎程度僅次於足球,彩票獎金數目之鉅,全球無出其左右。游泳亦極盛行,天然泳場甚多,香港方面如淺水灣、深水灣、石澳、赤柱等,同以風景優美、沙灘良好著名。九龍方面,青山一帶泳場林立,沙灘細潔,夏令周末,遊客常臨。
商業方面,香港共有銀行及錢莊近百家,保險公司約170餘家。教育方面學校147間,學生40萬餘人。公用事業中的電話共有86,000具以上,本港地價甚高,屋租亦昂,煤汽電力,均有供應。香港每年製出電影300部,居世界第二位。1959年上半年度出口總額1,474,985,260元,輸入總額2,221,731,762元。1956年以來,大廈建築業風起雲湧,新建築物多如雨後春筍,但至1958年及1959年,南洋各地游資驟減一半,致已有新樓空置17,000層以上。
此外,香港之中文出版事業,為東南亞之中心,南洋各地華文雜誌,大部份均由香港供應,香港之報社及雜誌,約共有180餘家之多。
香港全境風景優美,夜色迷人,文物繁盛,多姿多采,與世界各大城市相較,均不遜色,其中新界區的居民,並保持中國農村風味,溫謹諄厚,樸實可愛。與香港有鄰居之雅的葡萄牙殖民地澳門與香港只隔三小時半水程,假期周末,香港居民,時往盤桓。
香港本身為一小島,它對面的九龍半島的大部分地方,實際是中國大陸的一部分,這三個地區裏面有最新式的西方文物,也有最古老的東方文化,它們合併交融,便是我們現在所見及許多外人所夢想一臨的──今日香港!
以上的舊文章,正是輯錄於最新出版《黑白以外:五六十年代香港彩色快拍》的書中,也是新書主題以艷麗色彩刊出的200多張五六十年代香港照片外,附上30多篇舊短文中的其中一篇。這種巧妙的配搭,能使讀者閱後,有回到1960年的香港,並親歷其境的感覺。
回到香港六十年代
靜待貴客:拍攝於1960年10月九龍半島酒店對出的梳士巴利道,一排鮮紅色的人力車,整齊地停泊於路上,等候接待從酒店出來的旅客。
珠光寶氣:香港的夜景是世紀聞名的;其中大街上色彩繽紛的霓虹燈廣告牌,更顯大都會的特色。拍攝於1960年9月的「世界名表愛玲瓏」霓虹招牌,色彩奪目。
文化匯聚:呈現包浩斯建築風格的新大會堂於1962年3月2日全部落成啟用,建築費高達2,000萬港元。照片拍攝於1960年9月,其中快將完成工程的是大會堂低座大樓和海傍的公眾停車場。
金融中心:1960年9月,站立於渣打銀行門外拍攝中環金融區的街景。德輔道中的舊東亞銀行大樓,旁邊是中國聯合銀行大廈(即現在的新顯利大廈) 。
買菜時間:1960年9月大道中與卑利街的街市入口,街道雖然狹窄,但人氣十分旺盛,不少婦女帶同小孩和背上嬰兒,一起買菜去。
行人如潮湧:皇后大道中與租庇利街交界,因為有歷史悠久的中環街市大樓,經常出現人車爭路,好不繁忙的景象。照片拍攝於1960年9月,如潮湧的行人中,見穿着花裙的妙齡少女,正準備橫過租庇利街。
繁忙的石板街:中環砵典乍街的路邊小店鋪,出售的貨品隨着時代而變更。經過50多年,這種拾級而上的小店鋪,現在仍然存在,分別只是過路人的衣着和動態有所不同。1960年9月的照片中,可見路人穿上當年流行的木屐和膠拖,於忙中偷閒,在路旁小店鋪買了指甲鉗,就地修剪腳甲。
摩肩接踵,捨級而上:石板街分兩段路,其中一段是比較窄的,正是鏞記酒家的原址。1960年9月的照片上端,可見它的招牌隱蔽於店鋪之間。
摩羅街的裕寶齋:從多張摩羅街的照片看,當年的裕寶齋古玩店所在的位置是最佳的,幾乎不同旅客在該處拍攝的每一張照片,都包括它的招牌在內。此照片拍攝於1960年9月。
滿目瘡痍:六十年代最厲害的颱風瑪麗小姐,於1960年6月7日至8日侵襲整個香港,她對香港各區所做成的破壞,是六十年代最嚴重的。美麗的港九市區於颱風過後滿目瘡痍,照片拍攝於颱風過後,尖沙咀加拿芬道格蘭酒店外的情景,樹木倒塌,停泊在路邊的車輛亦不能倖免。
齊心合力來撲水:1960年10月筲箕灣山邊一帶的平房區。照片中的居民於制水期間,家中的婦女帶同一眾小孩,手提各種形狀的水筒,到政府設置的街喉,等待特定時間的自來水供應,齊心合力為家中提取整天使用的食用水。戰後出生的小孩常與父母共同渡過五、六十年代艱辛的生活,他們長大後一般都努力工作,屬勤奮無怨的一族,也是香港精神的根本。
第414號手車伕:港島區的人力車服務和九龍尖沙咀區有很大的分別。尖沙咀的人力車主要是接載旅客遊覽,而港島區的人力車是為港島居民作搬運大小物品短途之用。1960年9月照片中的手車伕,正在大道中最旺盛的店鋪門外,等待為客人作搬運貨品的服務。
《亡命救孤兒》:石硤尾皇宮戲院正在上演首輪粵語片《亡命救孤兒》,時間是1960年9月份。該片由馮峰導演和編劇,馮寶寶擔任主角的粵語片,也是馮寶寶的第六部電影,片中飾演麥少娟一角。當年彩色大型印刷廣告仍未流行,幾乎全部戲院廣告都是人手彩繪,也是當年娛樂業的特色。
日出而作:建於筲箕灣的平房石屋,一幢兩層,地下租出作店鋪,樓上住上三伙人,各戶的露台是用作晾曬衣服的地方。照片拍攝於1960年9月,時間是正午,太陽當空,正好是涼曬衣物的時間。照片可見各住戶都將洗好的衣物掛在露台和空地上,而大人和小孩都走到屋內,避免給猛烈的太陽所曬傷。
!doctype>新書簡介
書名:黑白以外:五六十年代香港彩色快拍
作者: 林準祥
出版社: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8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