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舉行的中共十九大,規劃了到本世紀中葉國家的發展方向,制定了中國新的發展戰略,有評論認為其重要性比得上1978年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副主任楊偉民最近在團結香港基金會的「中華大講堂」解讀十九大,特別強調中央重視香港在國家未來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楊偉民開宗明義指出,過去一年發生了一些變化,其中比較大的,是中共十九大的召開。
3年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他表示,十九大總結了過去五年,以習近平為核心的中央領導中國經濟,由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的經驗,形成「習近平指導思想」,總結和傳承了中國過去40年高速發展的成功經驗,提出未來3年完成全面小康社會,以及到2030至2050年,將中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藍圖。
楊偉民指出,改革開放40年,中國年均經濟增長逾9%,由落後國家迅速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由1978年到2017年,國內生產總值 (GDP)由0.37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增長至82.7萬億元,扣除價格因素以後,經濟總量增長34倍,人均GDP也由156美元增長至逾9,000美元,而香港在內地的改革開放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翻天覆地變化有五大原因
楊偉民認為,40年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歸根究柢有五個根本的原因:
一、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使中國始終沿着正確發展的方向前進,不會由於政府換屆而改變發展方向。他舉例說,特朗普上任美國總統後,推翻了前總統奧巴馬的許多政策,這對經濟發展無疑會造成深遠影響。
二、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楊偉民強調,中國已擺脫「本本主義」,不再按當年馬克思、列寧劃定的社會主義進行建設,而是根據中國的國情,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比方說社會主義一定有公有制,但我們不拘泥於這個公有制,而是在公有制之上進行一系列的產權制度創新」,「現在我們正在推進的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的體制,就是在公有制的基礎上對產權制度的創新」,重點是淡化所有權,強調產權。
三、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我們認為,市場經濟是當代最有效率的經濟模式」,其特徵是由市場來決定資源配置。十九大強調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而政府亦要發揮作用,主要是宏觀調控、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和保護環境的工作。「政府可以通過規劃和戰略,引導資源配置,比如說大灣區發展戰略,但政府沒有指明哪個企業的資源,一定要參與發展大灣區」。
四、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從當年四個經濟特區和14個沿海城市,對外開了一條縫。後來經過幾個階段,尤其是鄧小平南巡講話後,本世紀初加入WTO。十八大以來,倡議一帶一路,開放的大門愈開愈大。……但我們仍然要繼續擴大對外開放……開放的大門既然打開了,就絕不會關上」。楊偉民強調,中國通過開放,獲得了開放的紅利,全球化的紅利,「中國現在變成了高舉自由貿易大旗的推動者,抵制和反對貿易保護」。
五、從「五年計劃」、「五年規劃」、「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根據環境變化,不斷完善發展目標和戰略。
楊偉民表示,十九大提出,從現在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緊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未來三年要做好三件事;防範化解重大風險 (特別是防控金融風險)、精準脫貧和污染防治。
貫徹新理念 不提GDP翻番目標
他重申,從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十九大提出分兩個階段安排:一、第一階段,從2020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鬥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二、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鬥15年,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楊偉民出,十九大報告不提「翻幾番」的數字指標,主要是供給不足已不是中國經濟發展最突出的問題,而是發展的質量仍不夠高。不提GDP翻番的目標,是為了更好地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
楊偉民與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積金局主席黃友嘉在接下來的對談環節中,談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中,港的澳獨特定位。
楊偉民指出,粵港澳合作由來已久,三地一直有緊密的聯繫。未來中國的經濟實力,將以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經濟圈和京津冀城市群為主要代表。粵港澳大灣區既有一國兩制的優勢,也有不同關稅區的問題。香港、澳門可以利用一國兩制的優勢,發展出與其他城市不同的獨特定位。
他認為,未來香港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取決於與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程度。相信出台在即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方案將有更詳盡說明,大家不妨拭目以待。